齐齐哈尔6.28特大入室杀人案被告被判处死刑,带来哪些警示?
2020年12月14日,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6.28特大入室杀人案,经过庭审,当庭宣判被告人赵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这起源于网恋,恨于分手,泄愤杀害两人的重大刑事案件,终以赵某某伏法作为完结。
案件虽然完结,可是通过此案带来的警示却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本文,给世人带来某些警示。
一段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网恋被告人赵某某现年33岁,拜泉县人。被害人之一的袁某,被害时36岁,家住克东县。两个县相距不远,就是因为距离不远,才让他们两个通过微信搜索“附近的人”相识。
两人都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这可能让两人之间多了一些共同话题。他们最初结识是在今年1月份,先开始两人通过微信聊的还算投机,于是在3月份的时候,两人就见了面,算是确定了恋爱关系。
个中详情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结果是两人相处1个多月之后,袁某提出了分手。袁某提出分手的时候,赵某某在外地打工,他在电话中询问袁某为什么分手,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在今年6月10日的时候,赵某某从外地返回老家,想要当面听听袁某说出分手的理由,不过依然遭到袁某的拒绝。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下,不堪其扰的袁某拉黑了赵某某的一切联系方式。
这让赵某某十分气愤,并且心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要杀死袁某的罪恶想法。
赵某某破窗进入房间
根据赵某某供述,当时没有狠下心,6月26号晚上又回去了,经过27号一天的纠结,27号晚上下决心杀害袁某,27号定的闹钟,28号凌晨两点多出去的。
赵某某驾驶着车辆,带着提前准备好的简易梯子,铁锤,斧头,尖刀等作案工具,通过梯子破窗进入室内,在斧头被夺下的情况下,用死者家中桌子上的剪刀和随身携带的尖刀先后将袁某和袁某母亲残忍杀害。
被害人袁某12岁的儿子在其姥姥的保护下得以逃生,并且在物业和保安的协助下报了警。
赵某某破窗监控截图
网恋真的不太靠谱网络自诞生以来,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带来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非常的多。
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网络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人或事的探索欲望,这也是不少人沉迷网络的原因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网恋横空出世,可以不见面,保持着那份神秘感,双方各取所需,这是最初的样子。
后来慢慢就变了,由线上变成了现实,有些人开始不满足于虚幻的网络,开始从虚幻往现实发展。我们见过无数个“见光死”的见面场景,也见过无数个因为网恋被骗的案例。当然,通过网恋最终走在一起的也有,只是这个几率实在太低。
依我看,选择网恋的初衷是不用负责,而内在原因则始于不自信,因为网络可以掩盖自己的不信心,在虚幻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几乎是完美的。
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并不能通过网络得到任何改变,甚至会在现实中让原本美好的形象一落千丈,那样的落差会让一些原本心怀希望的人大大失望,这就是我说网络不靠谱的原因所在。
死者袁某为什么会提出分手,虽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是基本可以想到,在她心中现实中的赵某某肯定和自己原本想象中的赵某某不同,跟最初网络中的“他”落差很大。也许是相貌,也许是性格,也许是金钱、地位,也许是三观不合。
赵某某为什么不同意分手,那是可能他认为袁某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比自己想象中更好,偏执狭隘的他不能接受自己被甩,仇恨的种子也就在袁某提出分手的时候埋下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一直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当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后,心态会平和很多,心中欲望和贪念也会少很多,能很好的提高自我修养。
人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否能达到却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未知的东西,不要刻意为之,不要用执念,更不要走极端。
本案中的赵某某,他是因爱生恨,因恨动了杀机,这就是执念。而大多数的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往往就是有执念,把自己的思想逼到一个绝路之上,并且不愿回头。
可能在赵某某的心中,袁某就是他一直寻找的那个人,他不能接受分手这个结果,这就是执念。实际上没有谁是谁的唯一,谁离了谁也一样可以活下去,就像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一样的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到了每个人身上就不一定适用呢?因为有些人懂得道理,并且“使用”这些道理,有些人懂得道理,遇事之时自我屏蔽这些道理。
不管袁某因为什么要执意和赵某某分手,也不管这个分手究竟怪谁,都不能成为赵某某故意杀人的理由。法律就是法律,法律不会因为某个人改变,鉴于赵某某的犯罪事实、行为性质、社会危害、依法判处其死刑。
成年人的行为和责任是关联的,做了什么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很多事情告诉我们,遇事需三思,遇事需冷静,冲动和仇恨不能解决问题,只会陷入更大的漩涡之中,甚至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