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怎么撞击地球的?
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由大约10万个被称为小行星的物体组成,小行星是形状不规则的小型岩石体。这些小行星中大约有4000颗已经被正式分类,它们的轨道是已知的。 这些小行星要么是火星和木星之间形成的行星的残余物,但后来被另一个行星体碰撞打碎,要么是未能形成行星的碎片。
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因为小行星的总质量甚至不小于我们的月球。有些小行星大到足以经历内部分化。分化是在行星体内形成分层的过程(即地球已经分化成核心、地幔和地壳)。如果这些较大的小行星确实经历了分化,那么这可以解释不同类型陨石的起源。由于小行星的形状,它们中的一些似乎也因与其他小行星碰撞而碎裂。这种碰撞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物体被分解成地球上能观察到的较小陨石体。
许多证据表明小行星可能是陨石的母体。较大的可能已经分化成核心、地幔和地壳。这些大天体的碎裂会做两件事:首先,碎片会解释地球上发现的各种陨石——代表原始母体地幔和地壳的石头,代表核心的铁,以及代表母体核心和地幔边界的石铁混合物。
第二,导致碎片的碰撞会将碎片送入地球交叉轨道。 一些小行星的轨道接近地球,这些是人类监控的对象 ,所有接近地球的物体通常被称为近地天体。已知约有150颗直径在1至8公里之间的近地天体,但这只是总数的一小部分。许多近地天体最终将与地球相撞。这些物体的轨道不稳定,因为它们同时受到地球和火星的重力影响 ,这些物体的来源很可能是小行星带。
除了小行星带,彗星也可能撞击地球。 彗星是一个以偏心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物体。这些轨道不像行星的轨道那样是圆形的,也不一定与行星在同一平面内。大多数彗星都有椭圆轨道,这些轨道把它们送到太阳系的最外层,然后返回到离太阳更近的地方。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辐射从彗星表面蒸发产生气体。这些气体被推离彗星,在太阳光下发光,从而产生彗尾。虽然彗星的外表面似乎由水和固体二氧化碳等冰冷物质组成,但它们可能含有更多岩石核心。由于它们的偏心轨道,许多彗星最终会穿过地球的轨道。许多流星雨可能是由彗星碎片穿过地球轨道造成的。
1908年的西伯利亚通古斯卡大爆炸事件可能是彗星碎片碰撞引起的。爆炸大约有1500万吨级核弹威力那么大,摧毁了大约2200平方公里区域的树木,但没有留下陨石坑。尽管仍有争议,科学家们的普遍共识是直径约20至60米的彗星碎片在地球表面上方的大气层中爆炸。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一个大城市,将是毁灭性的。
虽然小行星带似乎是最有可能的陨石来源,但一些陨石似乎来自其他地方。一些陨石的化学成分类似于从月球带回的样品。其他人被认为起源于火星。这些类型的陨石可能是通过与其他小行星碰撞从月球或火星喷出的,或者是通过火山爆发从火星喷出的。 当一个大物体撞击地球表面时,撞击地点的岩石会变形,其中一些会被喷射到大气中,最终回落到地表。这导致碗状凹陷,边缘凸起,称为撞击坑。撞击坑的大小取决于撞击物体的大小和速度以及撞击地球表面的角度等因素。
撞击地球的外星物体的总质量目前大约是10^7到10^9千克/年。 大部分是灰尘大小的物体,叫做微陨石。不同大小的陨石撞击地球的频率取决于物体的大小。 每天有数吨微陨石撞击地球。由于它们体积小,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通常不会燃烧,而是慢慢地沉降到地表。直径约为1毫米的陨石大约每30秒撞击地球一次。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穿过大气层的摩擦力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熔化或蒸发陨石,从而产生所谓的流星。
较大尺寸的陨石撞击地球的频率较低。如果它们的尺寸大于约2或3厘米,它们在穿过大气层时只会部分熔化或蒸发,从而撞击地球表面。 尺寸大于1公里的物体被认为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为这种物体的撞击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这种陨石撞击地球的频率相对较低,大约每一百万年一个千米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一次,大约每一亿年一个10千米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一次。
小陨石撞击地球的速度从4到40公里/秒不等。较大的物体不会因为穿过大气层时的摩擦力而减速,因此会以高速撞击地球。计算表明,直径为30米、重约30万吨、以15公里/秒的速度飞行的陨石将释放相当于约2000万吨TNT的能量。 大约49000年前,这样大的一颗陨石撞击美国亚利桑那州形成巴林杰陨石坑,留下一个直径1200米、深200米的陨石坑。 撞击释放的能量取决于撞击体的大小和速度。
大约6500万年前袭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那次撞击被认为是恐龙和许多其他动植物灭绝的原因,它产生了直径180公里的奇虚卢伯陨石坑,释放了相当于大约1亿兆吨TNT的能量。 相比之下,核战争在地球上造成核冬天所需的能量约为8000兆吨,相当于世界核武库的能量约为60000兆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