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如何判断敌军的真正进攻方向?如何避免被敌军声东击西?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拿下锦州后,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决心在锦州以东地区围歼准备南逃营口的廖耀湘兵团。
东北野战军六纵(缺17师),奉命挺进安息,堵截廖耀湘兵团。
六纵司令员兼16师师长李作鹏,率领前线指挥部紧随纵队前卫营,一昼夜强行军250多里,于11月26日凌晨抵达北宁线。
过铁路时,在姚家窝棚与敌人遭遇,前卫营打了一个冲锋,攻占姚家窝棚,全歼国民党军新六军14师前卫营,然后又顺势攻占厉家窝棚车站。
正在这个时候,李作鹏收到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以林(林彪)、罗(罗荣桓)、刘(刘亚楼)的名义发来一份万万火急电报:继续前进,不要与敌人纠缠。
李作鹏从敌人的枪炮声中,判断出情况可能有变,六纵遭遇的是敌人的主力部队!
李作鹏马上致电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敌情严重,不能继续前进,待查明情况后再告。
然后李作鹏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骑兵侦察连侦查敌情。
不久后侦察连抓回一个国民党军便衣少将参议。李作鹏连夜审讯,才得知廖耀湘已经改变南退营口的行动计划,决定向东撤往沈阳。
而六纵刚刚攻克的厉家窝棚车站、半拉门、姜屯一线,正是敌人撤退沈阳的必经之路。六纵就像一根钉子,牢牢的钉在敌人的咽喉上。
走投无路的廖耀湘组织新三军、新六军主力,在坦克的配合下,接连发动20多次团以上规模集团冲锋,但始终没有突破六纵临时构筑的防线。
两天后的10月28日,国民党军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
在这次战斗中,李作鹏功不可没,他依靠丰富的战斗经验,敏锐的察觉到敌情有变,并及时的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否则一味的执行上级命令,任由廖耀湘兵团逃回沈阳,后果不堪设想。
在东北野战军战史上,有一个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被屡次提及。
1947年9月6日国民党军集中三个师的兵力,由绥中、兴城、锦西分三路向建昌方向进攻,以保护锦渝路。
东北民主联军为挫败敌人的企图,于9月14日提前发起秋季攻势。
刚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八纵,在杨杖子伏击国民党军王铁汉所部49军的两个团。
双方交上火,才发现敌人很难打,再去侦查,才知道敌人是两个整师的兵力。敌我双方兵力接近1:1,而敌人的武器装备,训练水平明显优于刚刚组建的八纵。
双方打的难解难分,黄昏时分,上级命令八纵撤出战斗。电台撤了,电话线也收了,一些非战斗人员也开始撤退。
八纵司令部设在距离前线不远的一座山上,八纵司令员黄永胜有些不甘心的坐在山坡上。
突然一发大口径炮弹落在黄永胜的身边,溅了他一身泥土,好在是发臭弹,让不远处的警卫人员虚惊一场。
黄永胜却激动的跳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大声吼道:通知部队,停止撤退,立即转入攻击!敌人要逃跑!
由于缺乏联络工具,八纵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几个科长骑着马,分头去通知部队停止撤退,转入反攻。
由于黄永胜判断准确,八纵在杨杖子战斗中取得大胜,双方伤亡比例达到惊人的1:11。
经此一战,八纵依靠缴获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全纵队一下发展到4万多人,成为东北野战军中不折不扣的主力纵队。
有人曾经问过黄永胜,为什么能够从敌人的炮击中,发现他们要撤退的迹象?
黄永胜回答道:敌人用的这是声东击西的战术,敌我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敌人的重炮却漫无目的的发射,弹着点十分随意。敌人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一个,他们已经丧失了战斗的意志,把携带的炮弹迅速消耗掉,部队好得以轻装撤退。
黄永胜在战场上能够迅速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准确的判断出敌情,并迅速改变战术,是身经百战锻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