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新冠肺炎疫苗怎样进行临床试验?

2022-06-05健康养生183

3月16日,美国及我国先后宣布,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本人也发了一篇微新知,发现留言内很多人不清楚临床试验是怎样进行的,特在此作一解答。

一、疫苗临床试验要求较药物更加严格药品用于病人的治疗,在没有更好的替代药物时,只要药物的治疗作用大于其所带来的毒副作用,都可以选择使用。

疫苗不同于药品,多数是用于健康成人与儿童,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要求比用于病人的药品要严格的多。如果不能保障疫苗的安全有效性,就给健康人广泛应用,不到无丝毫作用,反而有害,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所以,疫苗的临床经验虽然与药物一样,也分为四期,但试验要求要远大于后者。

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前,首先进行候选疫苗的研制。研制出候选疫苗后,先进行动物试验,包括小动物试验及更接近于人体的大型动物攻毒实验,候选疫苗在动物身上安全且能够确实产生保护作用时才能进入临床试验。

二、临床试验共分为四期1、I期临床试验。

候选疫苗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后,首先进入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主要测试候选疫苗的使用剂量及在人体内的安全性。一般人数不多,招募健康受试者30人左右,多者也可有数百人。

对所有参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都要详细了解试验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得到适当的经济补偿。

I期临床试验相对容易通过,毕竟,在动物身上已经验证了其安全性,在人体内一般也是安全的。

但也有例外,毕竟,人体与动物的反应不可能完全一致。

比如,美国的一款预防埃博拉病毒的候选疫苗rVSV-ZEBOV。在日内瓦开展的I期临床试验中,共招募59例健康成年人,接种1针次两种剂量的rVSV-ZEBOV。接种后11例受试者出现关节痛症状,其中9例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关节炎。由于不良反应明显,该试验于2014年12月暂停。后来,研究团队降低了疫苗的剂量,重新启动该试验。

2、II期临床试验。

需要招募300人以上,且一般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初步评价候选疫苗在人体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候选疫苗的使用剂量进行研究。

2019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信息,国产艾滋病疫苗(DNA-rTV)进入到IIa期临床试验,将在北京佑安医院和浙医一院开展临床试验,计划招募160名年龄18-55岁之间、HIV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健康志愿者,试验周期为2年。其中,北京佑安医院招募104人,浙医一院招募56人。招募对象包括高危人群(男同)和普通人群。

受试的针剂既有疫苗,也有安慰剂。采取双盲设计,试验者及受试者都不知道具体哪些人群使用疫苗或者安慰剂。受试者会得到1.5万元人民币的补助。

目前试验结果尚不明朗。

Ⅱ期临床试验失败的也很多,比如2004年,由默克公司进行的“V520”预防性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2007年分析测试了其中1500位受试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男同性恋者。741位接受了疫苗的分组中有24人被感染,而762接受了安慰剂的组群中,只有21人被感染。说明这一候选疫苗没有保护作用,疫苗失败。2007年9月,默克公司放弃了这一花了10年时间研制的艾滋病候选疫苗。

3、III期临床试验。

受试者要求500人以上(一般数千人),在包括高危和健康人群的大规模人群中开展,进行安慰剂及对照组双盲试验,进一步验证疫苗的安全有效性。

III期临床试验是疫苗上市前最重要的试验,Ⅲ期通过了,就可以获得申请疫苗上市使用的资格。

但即使通过了III期临床试验,如果安全性及有效性不是太理想,仍可能无法获批上市。

2015年,WHO研究团队在几内亚开展了针对埃博拉候选疫苗rVSV-ZEBOV的Ⅲ期临床试验。当时埃博拉疫情暴发已经处于尾声,可供用于验证备选疫苗有效性的疫情环境即将结束。试验采用了“环围接种”策略。就是在每一例新诊断的埃博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 “接触者的接触者”做试验,形成了一个包含2层的“环”,每个“环”中大约由80人构成。对每一个“环”随机按1∶1立即接种疫苗(即试验组)或延迟21天接种疫苗(即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出现16例病例,而试验组中没有新发病例,保护率达100%。基于rVSV-ZEBOV所表现的显著保护效力和伦理方面的考虑,该研究后期改为对所有“环”的人群均接种rVSV-ZEBOV。

研究期间共报道了2起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热和过敏反应),使疫苗的安全性有一定的瑕疵,虽然通过了Ill期临床试验,但该疫苗至今未能获批上市。

4、IV期临床试验。

IV期临床试验,属于上市后的试验,进一步的研究考察疫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三、如何判断疫苗的有效性疫苗的安全性相对比较容易判断,疫苗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注射部位疼痛、硬结、肌肉酸痛以及疲劳、发热、过敏等。

但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相对较难。

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互相配合进行判断:

1、以免疫学指标进行间接判断。

通过抽血化验免疫学指标,检测是否有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观察抗体的滴度,持续时间等进行判断。

但是,这种免疫学判断方法,对于一种老疫苗来说,可能已经足够,对于一种像新冠肺炎的全新疫苗来说,却并不充足。

比如说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即使检查到免疫学指标,但如何保障这些免疫学改变能够保护人体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新冠肺炎候选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能会产生抗体,甚至不止一种抗体,但这些抗体是不是保护性抗体?哪一种抗体才是保护性抗体?

也可能有人会说,动物试验这些抗体有保护作用,人体产生了这些同样的抗体,自然也有作用。然而,动物试验起作用的毕竟是动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否同样有效,就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就是要做临床试验的目的。

因此,单纯检测免疫学指标,一种新疫苗是无法获批上市的。

2、更重要的是看候选疫苗能否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接种疫苗后,接种疫苗的试验组人群应该比安慰剂对照组人群发病明显减少!疫苗才有效。

接种疫苗所减少的该疾病发病的比例,是体现疫苗直接保护作用的客观评价。

比如说新冠肺炎候选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明显比接种安慰剂的发病率低,再配合检查免疫学指标,结果也理想,才能证明其有效性。

而如果要观察其发病率的不同,需要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爆发,不断有新发病例才行。

像我国这样,疫情基本控制住的地区,虽然仍有病人尚未痊愈,但没有新增病例,健康人接种疫苗或者安慰剂,发病率都是零,这样是无法验证其有效性的。

有些网友提到实验室内有病毒,是不是可以让受试志愿者接触实验室内的病毒或者到新冠肺炎病人病房内裸奔走上几圈,来观察其保护作用?

首先,这种方法是违背伦理学规则的,不被允许。另外,招募这样的志愿者也很困难,没有几个人愿意主动招惹新冠病毒,万一疫苗无效,感染上了怎么办?

当年SARS流行时,也曾有候选疫苗通过了I期临床试验,但是疫情结束了,无法再继续ll期Ill期试验,所以直到今天,SARS冠状病毒的疫苗还是没有成功。

如果此次新冠肺炎国外也能很快控制下来,新冠肺炎疫苗恐怕会重蹈覆辙,最终只能是候选疫苗,转不了正。

成功研发一种疫苗,并非苯酚杀死病毒注入体内那么简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