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虽然我不是当代大学生,但我女儿现正读大三,所以有一定的发言权。
无论你当前是正儿八经的的大学生,还是大学生的父母,抑或是正在向着大学冲刺的高中生及家长们,请耐心往下看,认可我的回答请点个赞,有异议的则请留言路过。
咱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说:
1.高考时的美好憧憬,磨灭在大学的无情现实中——主观方面。寒窗苦读十二年,先是废寝忘食的努力学习,后是荡气回肠的志愿填报,终于选了个父母觉得OK,自已百度也觉得还OK的专业,如愿以偿地走进大学校园,然后顺利而稀里糊涂地成为了的大学生。
可是,开学两个月后,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心中纵有万般不甘,但又胜不过对复读的恐惧和挑战,只好安慰自己:“没事,还有研究生”;想转专业吧,无奈那冷冰冰的绩点实在挂得太高,于是迷茫焦虑却又懒得解决焦虑,索性过上了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日子,反正毕业也是四年后的事啦,无所谓啦……
时间久了,负罪感渐深,某一天猛然听到某位学姐/学长的励志传奇故事,于是对天发誓要洗心革面改头做人,再不和堕落的室友为伍,于是晚上昂首挺胸地带着书和笔记去自习室,然而不到半小时,就又在半推半就中玩起了手机。如是重复三天后,再也不去自习。
挂科?挂科确实是每学期最担心的事。但对于被折磨了12年的人来说,大学生的自由,是如此的珍贵难得。有些学生,没课睡一上午,有课就找个理由逃课,实在找不到理由就去点个名,而其间大多时间也是在跟手机亲热,以至于一学期结束了,书都还是新崭崭的。
等到考试了,就来个临时抱佛脚,搞突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下惶恐过关,然后美滋滋地收拾心情放假回家。回到家里,面对父母的唠叨,看着所有人都忙得飞起,大好的心情顿时灰飞烟灭。痛定思痛,于是再次对天发誓要洗心革面,嗯,真不能再这样过了……
于是,立马行动起来,先读n条励志长文,再收藏数篇破万赞的回答,以为摁下了未来的奋斗键。谁知,开学刚选了课没两天,还没正式投入战斗就又泄了。嗯,要怪就怪身边有一群损友,要怪就怪学校不是清华北大,要怪就怪课程没枯燥。哎,无所谓啦,四年很长的啦……
看到别人修这样,考那样,心里也有紧迫的时候。专业绩点不行,英语不行,也没啥特长,长得也就是路人脸,干点啥?自学编程/小语种/UI吧!考教师资格证/会计证/雅思吧!然后收藏一大堆自学教程,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点开次数低于3,自知前途灰暗,转而迁怒专业——“xx专业一生黑!”“xx狗就是苦逼!”…
于是自我安慰:
“就这样吧”
“现在好像过得去”
“反正没到ddl(死亡期限)”
“他们也是这样干的”
“我身边又没这么优秀的人”
“那人一定走了后门”
“人生嘛,开心就好”
“公众号都说了要佛系一点”
“认真你就输了”
嘴里说的,眼里看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的生活,心生羡慕,却不敢承认。明明20出头的年龄,过得却比70都死气沉沉。曾经的热血都埋在了心底,想要变得美好,最后却只剩下矫情:
你我皆狗,你是真狗,我系英雄自嘲;人人独特,穷人独特,富人特别独特;自知其懒,遂变得丧;改变不来,于是更丧。
2.客观方面——两个变化。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更不会有真相。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看似热闹非凡、缤纷多彩,其实变得更焦虑,更迷茫。
(1)生存环境和学习预期的变化。
80、9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生活单一,日子辛苦,不准谈恋爱(也有学校睁只眼闭只眼),但由于毕业后包分配,有了工作托底,心里是快乐的、踏实的、无忧的;而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吃穿不愁,生活精彩,还可以谈恋爱,但面对每学期的绩点,想到未来的就业,心里是焦虑的、痛苦的、无助的。
(2)大学教师和学术环境的变化。
说到当代大学生,有时免不了这样形容:丧、逃课、玩物丧志……于是批评与道德绑架接踵而来:你一个大学生在学校除了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你还能干什么?你花父母的钱,不听课怎么对得起父母?你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其实,道理是如此,而且每个学生都懂。但之所以逃课,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也有课程设置的原因:大学很多课根本不值得听。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现在不少大学的课程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一些普通大学(双非大学),课程模式用了多年,教材内容更是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甚至还保留着一些不符合时代特性的古老印迹。
这些问题,学校不是不知道,而是学校舍不得花人力、物力去改革。只有当要参加什么学科评估、学校综评等活动时,才雷厉风行、不惜成本地去革故鼎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双一流”大学在这方面要做得好一些,这也算是大家不遗余力要考一个好大学的价值所在吧。
二是,在大学评价体系的改变下,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变了。不少人的印象里:大学老师=大学教授。而事实上大学老师和大学教授是两个群体:大学老师很多都不是教授,而教授很多都不当老师。上课的多是讲师,而教授则大部分带研究生做课题。
为什么这样?因为现在的大学竞争也非常激烈,既要跟国内竞争,也要跟国外竞争,而竞争的决定要素是学术研究水平。
就拿世界公认的四大权威排名(US News World Report,QS,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以及上海交大的ARWU)来说,虽然它们的排名依据不同,但总体上来看,都主要依赖于各校的科研水平。而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究生教育。就本科生而言,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即便是参与,所占的比重也很小。
因此,大学科研成果靠的不是本科生,而是研究生、博士生:申请了多少课题项目,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出了多少科研成果。这样一来,有水平的教授都去带研究生,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真不多。
另外,这种功利性的考核机制,除了可以提升大学排名,扩大影响力,其实也是大学教师评职晋级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下,大学教师给本科生上的课再好,再精彩,有什么用?若没有学术成就,评职晋级想都不要想。这样一来,谁还会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上课糊弄过去,留着精力搞学术评职称升职加薪不好吗?
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大学的教学被称为“PPT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做一个PPT,上课时不仅可以照本宣科,而且可以用多年,有的老师就连里面明显过时的数据或案例都懒得改,照样可以把课上下去,这在大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很多学生抱怨上课没意思,不逃课那就真的奇怪了。
写在最后:说了这么多,也无法把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说清楚。不是不想说,也不是版面不够,而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有人说考上哪所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靠自己,因为名牌大学会有堕落的学生,而烂大学也会有上进的学生。
但我们不要忘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当你去一个好的学校,周围的人都在努力,你就很难去做那个堕落的人。因为,你会焦虑,你会压力山大,而促使你降低焦虑与压力的方法就是融入他们,与他们同行。反之,当你去一个不好的学校,结果可想而知。
不同的大学,接触的人不同,你的眼界,你的思维,你的习惯,你的性格就会在他们的耳濡目染熏陶下也自然会变得不同。而这些在我们看似不重要一直被忽略的东西,却无一不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能站多高,能走多远。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似乎又真的很重要。所以,对于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请珍惜当前拥有;对于普通大学和二、三本大学的学生来说,无法改变学校,那就独善其身,做一股清流;对于高三学子来说,那就努力拼搏,争取考一所好大学。
所以,加油吧!加油,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动!说好听一点,努力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说实际一点,努力是不让未来的自己过得太累。
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