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都出在秦赵两国?
战国,是一个距今十分久远的时代,我们只能从前辈留下的只言片语来感受这个时代的魅力;战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诸侯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战国,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卿大夫多行僭越之举;战国,也是个才人辈出的时代,文有百家争鸣,武有百战名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战国的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相信可能有读者朋友会有疑惑:“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是这四人,而为什么他们都出自秦赵两国呢?”不要着急,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一、用军最精,驰誉丹青
《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而这四人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战绩:
白起,战国时秦国郿人。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受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为打开秦国东出之路,白起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升任国尉;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白起受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白起与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白起攻打赵国,得光狼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白起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破楚国都城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同年,还夺取了楚国巫、黔中郡。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后又击败赵国援军,溺毙赵卒二万;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攻占韩国野王。
长平之战,白起使诈,坑杀赵降卒四十万,被称为“人屠”。可以看到,白起自左庶长起,爵至武安君终,一生征战沙场,共歼灭六国军队约一百六十五万有余,参加了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因此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翦,少时喜好军事,侍奉秦王嬴政。秦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攻攻邺,取九城,攻阙与,克之;秦始皇十八年(前229),王翦攻赵,碰到了赵国另一位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军势如破竹,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赵国亡国;秦始皇十九年(前227)荆轲刺秦失败,秦王政盛怒,王翦领兵伐燕,大败燕代联军,攻取了燕都城蓟,燕国名存实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王翦领兵伐楚,虽是垂暮之年,但仍然是老当益壮,大破楚军,杀名将项梁于蕲,一年后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其子王贲也是一员名将,魏国就是被这位“小王将军”所灭,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四国为王翦带兵所灭,剩下一国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并且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因此得以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一生征战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年是抗击匈奴,《千字文》中“宣威沙漠”所指的就是李牧破匈奴、东胡,降林胡,灭襜褴的事迹。事实上,蔺相如、廉颇、赵奢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赵孝成王二十年(前246),李牧入朝任职,同年他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赵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李牧带兵攻取了燕国武遂、方城;赵王迁三年,秦国大将桓齮再次攻赵,为李牧所败,桓齮兵败潜逃,李牧则因功受封武安君,意为“能安邦胜敌者”,白起也曾获封。赵王迁四年(前 233),秦再度大举出兵攻赵,李牧出击,秦军败逃。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没有死在沙场上为国捐躯,而是受到小人的污蔑,惨遭冤杀,令人惋惜。
廉颇,第四位战国四大名将,同时也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领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国因为完璧归赵一事耿耿于怀,于是两次发兵赵国,占城杀卒,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赵王畏不敢往,廉颇与蔺相如鼓励之,壮了赵王的行色。渑池会上,有蔺相如巧舌如簧,秦王在口舌上没占到一点便宜,廉颇又列兵赵国边境,秦王不敢轻举妄动,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廉颇伐魏,攻陷防陵,随后又攻取了安阳;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69),秦王发兵攻几,廉颇救几,破秦军;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王趁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廉颇因功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
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即位之初就立刻解除廉颇的兵权,并想用乐乘代替他,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等到赵王再想用廉颇时,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为表自己能用,立马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但使者却暗中受贿,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使他不能再为母国出力,廉颇闷闷不乐,最后客死楚国。
二、时事造人,英雄止战
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以武将闻名于世,一生无一败绩,乃是因为秦国、赵国败不起。其实战国时期,哪一个诸侯国都败不起,初期最强大的魏国,以弹丸之地达万乘之势,也不过是盛极一时,其后便是大衰,魏惠王时期,大片领土丢于秦国,从曾经的一流强国沦为弱国,还得处处看秦国脸色。赵国,素来被匈奴所扰,中原诸国又虎视眈眈,正是李牧、廉颇为将,赵国才能多次击败秦军“不败”神话。秦国,发迹于西陲,本是蛮夷小国,被列侯不齿,但也正是处于战国乱世,白起、王翦得以横空出世,为秦国从只求立于不败之地,到实现天下一统的野心,是乱世造就了他们,同样,他们也肩负着平定乱世的责任。
三、国君知人善用,武将为国捐躯
此四人,都是从最低的武将开始做起,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他们能够崭露头角,征战四方,也离不开国君的支持,每战必克的背后,除了武将熟知战事兵法之外,亦有国君为之倾国之力,比如长平之战,为了力挫赵国,秦王下令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为兵,自己还御驾亲征。李牧一直奉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若不是赵孝成王、赵悼襄王的忍让与器重,可能李牧早就被奸人所害了。
战国四大名将都出自秦赵两个,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这四人战功赫赫,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同时秦、赵变法彻底,普通人也可以凭借战功封侯拜爵;两国的国君知人善用,发挥了四位名将最大的作用。然而可惜的是,四人除了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终外,其他三人都是冤死,没能战死沙场,反而受自家人所害,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