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凉山呢 ?
领略彝族风情拥抱山水阳光 凉山,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这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这是世界上最後废除奴隶制度的地方; 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这是人造卫星升空的地方。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片土地都生长传说和神话,都生长春天的故事,都生长超越时空的奇迹。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首府西昌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绿树常青,鲜花不败,天空净朗,月亮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着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 凉山资源富集,小平同志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悠久的历史 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孕育了凉山的远古文明。众多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若水》等记载,轩辕黄帝之子昌意因德劣不能承帝业,被贬为诸侯,“降居若水”(若水即雅砻江)。昌意取蜀山氏女为妻,生颛顼于若水之野(今冕宁县境)。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後,1950年建西昌专区;1952年10月1日,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专区级),首府设在昭觉,与西昌专区同属西康省。
1955年4月改称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10月,撤销西康省,凉山州与西昌专区随同原西康省辖地一同并入四川省。1978年撤西昌地区建制,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由昭觉迁驻西昌。 彝谚说,凉山有三重屏障,就是高山、密林、大江,形成自然的封闭。更重要的是历代封建王朝对凉山彝族实行封锁、打压和征剿,再加上彝族内部的重重矛盾,频繁的内耗与械斗,使凉山彝族生产力极度落後,始终冲不破奴隶制的躯壳,以至於到了20世纪50年代仍然停留在奴隶制社会的阶段。
这是一个惊世的历史遗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活化石。 现在在凉山境内发现的不同时代的各类文物点已经有二千余处,全州各文博单位收藏的文物已达三万余件。文物写就了完整的凉山历史。 民族的走廊 两千多年前,有两条鲜为人知的着名古道经过凉山: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一条是“茶马古道”。
这两条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 “南方丝绸之路” 据“三星堆”发掘考证,“南丝路”的最初开辟比张蹇通西域打通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七八个世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条巴蜀至南亚的秘密商道———“蜀滇身毒道”,断断续续穿行於横断山中。
秦汉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地开路开边,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汉武帝派遣司马相如开“西夷道”,由今之成都经邛崃、雅安、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至西昌。以後又逐渐向南延伸,经会理过金沙江到云南永仁、大姚、祥云至大理,与另一条“东夷道(五尺道)”汇合,再走“南夷道(博南道)”,经保山、腾冲、盈江、瑞丽出境入缅甸,通往印度和南亚、东南亚诸国,这就是“南丝路”的主道。
还有两条支道:一条是“沐川源古道”,从“东夷道”上的乐山分路,经犍为、沐川、新市镇、雷波、美姑、昭觉至西昌上主道;一条是“润盐古道”,由西昌分路,经盐源、盐边、攀枝花渡江入滇。无论主道或支道,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并有许多绮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景。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茶马互市”的古道,又有两条:一条是滇藏“茶马古道”。它与“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相反,由南向北。南起昆明、普洱、大理、丽江、西昌、康定、甘孜、德格到西藏、青海,南端远至缅甸、印度等国。秦时,云南纳西族商贾不顾路途艰险,携带铁器等物到今西昌、盐源等地换取笮马和犁牛。
笮马即是闻名至今“质小而蹄健”的建昌马。另一条是川藏“茶马古道”,此道唐代初兴,至元、明、清逐渐成为交通咽喉,称为“大北路”。由邛崃至雅安、汉源,经冕宁泸沽镇向北,过泸定、康定、甘孜、德格入藏。雷波、雅安等地出产的“边茶”也由此道入藏,与藏马互市。
这两条贸易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滇藏地区汉藏彝等民族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社会学、民族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古代“藏彝民族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