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你大胆的往前走——精读《滚石》中文版创刊号
2006年3月3日,我下定决心辞职那天下班后,在公司楼下一书报亭买了本杂志《Rolling Stone》,美国著名同名音乐杂志与《音像世界》首度合作,创刊号。二十大元,全彩,144页,还送了顶rolling stone帽子。
好几年了,除了订阅《中国国家地理》,没买过任何杂志,包括连续买了好几年的《通俗歌曲》,也在03年彻底中断了。总觉得网络和媒体好像是合谋,越来越大的干扰了我们的视听,杂志甚至不如报纸,总会在图谋叫座的声嘶力竭中看出难求叫好的衰势。
几天,在忙和闲、愁和乐中颠颠倒倒。今天才有时间细细翻来。来,一起读一下这本杂志。
一、关于rolling stone
如果你是摇滚铁托,那你对美国《滚石》杂志一定不会陌生,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这本世界摇滚第一刊,如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摇滚文化、生活的领读圣经。你所能想到的最物质、最精神、最hi与最in都能在这里得到答复,“时代感”和“传奇”是它的读者描述它时最喜欢用的词汇。
我们可以永远站在某个时间点向后回望,一如每个摇滚现场最绚烂和奢靡的瞬间所想要表达的“向昨日致敬”。摇滚在我看来是将烂醉的真实精神连同它的周边打包之作。摇滚贵在真实,有了真实,流派、节奏、旋律、乐器…你想到或想不到的,怎么玩,都有道理。
我们看看那些通过进入《滚石》参与或制造了摇滚乐历史的人物吧!猫王、who、鲍勃.迪伦、约翰.列农、滚石乐队、大卫.鲍伊、吉米#8226;亨德里克斯,甚至后来出现在封面上作为“果儿(Groupie)”的麦当娜、朋克之母帕蒂.史密斯…,这些如雷贯耳数以百计的名字,让我们在读取《滚石》年鉴时,等同于查阅了大半部西方摇滚史。
我有本李皖翻译的《摇滚1955-1999》英汉对照歌词大全,时至今日,我仍喜欢李皖当年的乐评,喜欢她看摇滚的角度。摘一段来自此书的歌词,结束向《滚石》杂志的致敬。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Like A Rolling Stone》
二、解构一下这144页
1、合作:这是历时近两年的策划、经过两次试刊后,美国《滚石》杂志授权与《音像世界》杂志进行的内容合作。中文版《滚石》出刊,意味着《音像世界》和主编郝舫一干人马真正接下了这根并不轻松的摇滚接力棒。
中唱主办、音像世界杂志社出版,用郝舫在发刊词中的话说“连端咖啡的都成为资料专家”,通过这些,能看出我们的音乐杂志人已作好了充分准备,来履行这段摇滚合约。四十年的《滚石》是神话,那么,呱呱坠地的中国《滚石》能否在东土大唐盛开不败?仅凭一期难以断言,我会拭目以待的。
2、版式与内容:大十六开,配色鲜艳,图多,版式设计比较大胆。封面人物崔健和主打人物U2的波诺(BONO)、JESSICA、木子美等均有整面的图片。我数了数,包括广告在内,没有什么正文的图片就有35页之多。
再来看内容,毫无疑问,创刊号当然要主打崔健大旗,他一人独占8页:《崔健,从‘一无所有’出发》一文,真实、深刻,写的非常好,很对得起崔健老哥。《Bono访谈》《丝绒革命,捷克摇滚音乐史》和《滚石世纪传奇》等文,有种四平八稳的压寨风格,估计也是顺便给大量摇滚赶潮儿扫扫盲,《时尚酷玩主义》《日本嬉哈艺人Nigo》《Random Notes》《末世天使Jessica Alba》显然是给需要最新音乐资讯的新生代看的,而《周杰伦Hip-Hop10宗最》《木子美》《名人那博儿》,则透露了编辑们意欲如何让《滚石》本土化。还有,杂志里还用了相当篇幅讲中国数字音乐、《黑客帝国》导演、《2005美国异见领袖》,甚至杂志最后还用了二十页写《2006好莱坞观影指南》和CDs、Movies的两个Review(真让我怀疑是充足页数),……这一切,使得整本杂志看上去个性不分明,结构非常散乱。
三、几个人物
不管怎么说,《滚石》中文创刊中的独家报道还是很牛的。比如对于崔健,它几乎不借助任何定势,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崔健。
(一)崔健
1967年,旧金山诞生的《滚石》创刊小报上封面人物是谁?约翰.列农。四十年后,崔健作为中国摇滚教父,当之无愧的成了中国创刊号封面人物,给大家讲述他的cover story。
崔健,是一个被我们请上中国摇滚神坛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半神人物”,爱摇滚的,你可以不爱听他、不愿谈他,但没有一个能漠视他的存在,换言之,是他,在中国摇滚之路上下了第一铲子,我曾经建议过很多准备听摇滚的朋友去听《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在精神上对他磕一个。
其实,我们对他很多歌曲都有误解。比如《一无所有》,它当年是怎样逃过王昆的检查,进入1986年“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的?西北风?信天游?87年我初中,《一无所有》火得一塌糊涂,班主任要求我和文艺委员焦岩(真想念她啊)在学校文艺演出上合唱《一无所有》,我俩怕极了,纷纷以嗓子哑了推托,班主任语出惊人“西北歌曲就是要哑着嗓子唱的,正合适!”
这就是绝对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首摇滚歌曲在老百姓中的认同情况。
《崔健,从‘一无所有’出发》一文作者对崔健的还原,并不止是告诉读者《一无所有》原本只是他的情歌,更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很衰的崔健:“无论在1986年初的孔雀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还是在中央电视台的通俗歌曲大奖赛上,人们都能看到崔健的身影。但是,面对这些大赛,崔健却连第一轮的预赛都很难顺利通过。”
崔健不喜欢谈他的过去,不喜欢拿他跟西方比较,更讨厌艺术和商业的对垒,他说“中国电视有没有一个专门的摇滚乐节目?中国唱片公司有没有一家愿意扶植摇滚乐的?中国的唱片行业是解决集体就业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艺术的问题。”
这就是崔健,真实的让人想把他从神坛上请下来,同时,却更觉得他可爱。
(二)周杰伦
郝舫的把脉是成功的,要想成功的占领80后市场,周杰伦是必不可少的创刊人物。当然,《滚石》怎可以放低姿态八卦呢?于是,用十首歌,解构外行眼里神秘的Hip-Hop。
由于本人是杰伦盲,听过他的歌加一起也不超过半打,所以就不评述了。附上这“十宗最”歌名如下:《印第安老斑鸠》、《忍者》、《对不起》、《半兽人》、《以父之名》、《懦夫》、《三年二班》、《双刀》、《我的地盘》、《四面楚歌》。
(三)木子美
真觉得《滚石》对木子美的采访是整本杂志最怯的一笔,如果说“鼠目寸光”是准备把杂志做大的大忌,那么这个采访算是彻底暴露了他们底细。
虽然木子美的成名跟王磊直接相关,但是她更多的是被“博客”用来说事的。对木专访的文章,从她在博客中国播客的一期节目《失父》开始,没完没了,让人看着翻胃。
木子美这盘冷饭,《滚石》居然也要来炒炒,真怀疑第二期是不是要专访芙蓉姐姐了呢?
(四)名人博客
从78页木子美开始连续十页都是我讨厌的,看完木子美翻过来就是徐静蕾,然后是郑钧、高晓松、程青松、郭敬明。郑钧出现在此,不是因为他的音乐,而是因他关于“博”的惊人之语:每日都“博”很容易,但每日都“博”出高潮很难。
真怀疑是否在看一本意图震撼中国摇滚杂志业、并试图照亮征途的专业摇滚杂志。。气得我无语。“老徐”博客下午我还看了一眼,好像博主说了说吃包子的事儿,虽然蝴蝶效应下,徐静蕾的博成就了博客神话,但我总觉得《滚石》不该掺和。如果什么火爆玩意儿,《滚石》都想上去摸一把,那么,还不如索性做成时尚杂志在自慰中娱乐自我。
四、石头你大胆的往前滚
作为十年来我敬畏不已的一个概念,不管怎样,《Rolling Stone》毕竟带着顶漂亮的棒球帽来到了我的面前。我从头到尾怜惜地翻着它,审视着它,品尝着它,开启它的瞬间,就像终于能喝上一口期待已久的洋酒了。当然,啜饮后,会觉得它不完全是想象中的味道。
如何呢?还能如何呢?
又想起里尔克的一首诗《秋日》: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无论将《滚石》中文版比作葡萄酒还是别的什么,它毕竟还是来了。在这个“娱乐至死”众神都已蛰伏的信息时代,《滚石》,还请你大胆的往前走。
2006.3.11
(图片是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