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丝绸之路:是如何衰落的?遣唐使逐渐断绝的原因?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际地位急转直下。首先,安史之乱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一下子就中断了。为什么呢?因为唐王朝把西域地区和河西走廊相继都丢给了吐蕃。安史之乱之前,吐蕃一直与唐朝争夺这些地方的控制权,但是双方原本基本上还可以称得上是势均力敌,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哥舒翰在青海,还曾经取得过对吐蕃作战的一系列胜利,比方说夺取九曲之地和石堡城等。
但是安史之乱改变了一切,因为当时河西的军队、安西四镇的军队全部都被调往内地去勤王,造成了在这个地方唐朝势力的空虚,而吐蕃则乘虚而入,用了若干年的时间,将河西地区还有安西地区全部都给占领了。占领了之后,当然对唐朝丝绸之路的贸易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唐朝后来的外贸方向转向了北方,主要的贸易对象是回鹘。而贸易种类实际上主要是马匹,其原因还是跟吐蕃有间接的关系。
吐蕃占据了河西、陇右,导致了原来唐王朝设置于此的一系列马场的丢失,而马场的丢失使得唐朝的军队失去了马匹的供应,这个对于国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好在这时唐朝与回鹘之间的关系尚算友好。回鹘曾经派兵帮助唐朝平定过安史之乱,然后回鹘就担负起了给唐朝供应马匹的任务。当时的回鹘主要聚集在今天的北方草原上,他们从这里给唐朝每年供应大量的马匹,而唐朝则用丝绸等物品进行交换。
虽然总的来说双方还是盟友关系,但是回鹘人经常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甚至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个回鹘人犯了罪,在长安被有司关到了监牢里边,然后其他回鹘人竟然集合起来,去监狱里边劫狱抢人,而唐朝中央政府却对此无可奈何。在马匹贸易上更是如此,一是回鹘人的马价不容唐朝人商讨,还有就是回鹘人供应什么马,唐朝人就要接受什么马,以至于唐朝每年买的马质量良莠不齐。但是还是那句话,有总比没有好。虽然每年给回鹘的买马钱造成了唐朝财政方面巨大的压力,但是起码马匹的来源多多少少算是有了保障。
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丝绸之路上不光只有唐朝和吐蕃的问题,葱岭东西的政治局势也颇为复杂。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逐渐被大食占据。而葱岭以东当时主要是吐蕃的势力范围。结果到了唐朝的后期,尤其是回鹘在北方草原上被黠戛斯击败之后,回鹘政权瓦解,一部分回鹘人又逃往了西域地区,结果逃到这儿之后又与吐蕃之间发生了矛盾,而吐蕃与大食之间也有矛盾,互相攻斗不止。这就导致了当时内地通往西北边疆的“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安史之乱之后,丝路上的贸易就变得日渐稀少,丝绸之路在这个阶段已经有名存而实亡的趋势了,甚至在考古上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在敦煌壁画中发现,吐蕃占据敦煌之后,敦煌壁画中凡是吐蕃时期绘制的,颜色都发青绿色,与此前的壁画的颜色相比,就变得比较单一化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敦煌当时通往内地的商贸之路已经断了,很多原本可以从内地输入的颜料没有供应了,因此当地的画师只能使用敦煌当地生产的这个矿石颜料来进行绘制,这就导致了色调的单一化。
甚至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吐蕃占据时期,敦煌地区敦煌文书硬笔字增多了。所谓的硬笔就是用木杆或者是芦苇秆做的笔。那么为什么不用毛笔呢?也不是说没有毛笔,吐蕃占据时期就仍然有很多毛笔字,但是毛笔字的数量在减少,而硬笔的书法在增多。据推测,一个重要的缘故,恐怕就是毛笔的笔管需要竹子,而敦煌本地是不生产竹子的。吐蕃在青藏高原上,也不可能有竹子,这就造成敦煌地区与内地的贸易中断了之后,竹子输入不进来了,所以就不得不采取替代的方式,用所谓的硬笔来进行书写。所以在吐蕃占据期间,敦煌文书中硬笔书法作品的数量明显增加。
你从考古上的这两个小事例就能看出当时丝绸之路上贸易中断的状况。而且到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也对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造船业应该说在唐代就已经比较发达了。据说唐朝的船大的可以载货万石以上,甚至还出现了水密舱结构等在当时来说称得上是高端的科技。到了五代宋朝以后,造船业更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且发展出一系列重要的港口,比方说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海上贸易的数量日渐增多,这也对陆上丝绸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我们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严格来说,虽然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总量肯定在减少,频次也在减少,而且性质多多少少也发生了变化,但陆上丝绸之路并没有真正完全断绝过。
这点在宋朝与西域之间的贸易上也有所体现。我们也知道宋朝自建国之始,对西北地区就没有强有力地进行过控制。宋朝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其实主要体现为朝贡贸易。比方说于阗国,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一》的记载,于阗国使者来供方物之时,这样说道:“臣万里来朝,获见天日,愿圣人万岁,与远人作主”,而且还说“今自瓜、沙抵于阗,道路清谧,行旅如流。愿遣使安抚远俗”,提到了当时从瓜州、沙洲到于阗一路上的景象。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行旅如流,还是有商人的,只是贸易路线没有原来那么长了,可能贸易的总量也没有原来那么多了,但是还是有的。当时于阗国与宋朝之间,主要的贸易种类有两个,一个是马匹,另外一个是玉石。于阗就是新疆和田,和田的玉声名远播,而宋朝当时对玉石的需求量很大。
另一方面,宋朝的政府对于阗等国家的使团非常慷慨,往往会回赐几倍的财物给他们,因此这些西域国家后来就都抓住这个机会,大量地给宋朝政府进贡。其实说白了,这些国家就是把朝贡当作生意来做,希望你能够给我大量的回赐,以至于进贡的商品后来多到有时候供一次乳香可以达到三万斤以上。毫无疑问,这有一点儿“此地人傻钱多,速来”的感觉。当然宋朝政府也不是那么冤大头,后来专门下敕要限制他们使团的规模和每次进贡的总数。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是吃了亏的。
所以总的来说,宋代丝绸之路的特点是朝贡贸易居多,民间商贸不如唐代那么兴盛,而且宋代丝绸之路最大的特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发达。至于海上丝绸之路,唐朝的繁荣程度远远赶不上宋朝。
另外,陆上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区域性的贸易还是有的。比方说当时的南疆以喀什为中心,由于中亚和南亚的贸易,当时喀什的商人可以一直到印度去进行商贸活动;还有北疆以今天的伊犁为中心,与中亚之间也有贸易;另外也有哈密、吐鲁番与河西走廊之间的贸易,这些贸易都没有中断过,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繁荣了。
那么,丝绸之路的衰落对于唐朝的国际地位有没有影响呢?其实要我说,与其说是丝绸之路的衰落导致了唐朝国际地位的下降,不如说是唐朝的衰落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或者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其实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帝国的资格,再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国际影响力了。周边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也都在不断地崛起,与其分庭抗礼,甚至就如之前说的,某种程度上连回鹘都可以欺压唐朝。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大可能再把唐朝称之为强有力的帝国。我觉得还有一个事件也能够体现出唐朝国际地位的降低,就是从公元894年开始日本再也不派遣唐使来中国。为什么?就是日本觉得唐朝已经衰落,换句话说没什么可学的了。遣唐使的断绝大概也是唐朝国际地位降低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