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散文有什么特点?
相对于小说与诗歌的轰轰烈烈,新时期散文在历史激变的转折过程中显得步履迟缓,沉寂无声。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自由的文体注定成为了人们书写创伤、回味痛苦的最自由的方式。那些亲身经受了 “文化大革命”的作家和学者纷纷拿起笔杆子,为民族的苦难添上自己的一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种各样的“忆悼”文章空前兴旺起来,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民族真情大宣泄,反映出了在长期的压抑和禁锢之后,整个民族思想的大解放、大奔涌。虽然许多文章由于较多地停留在“政治”层面上而未能成为“审美”的范本,但以老作家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孙犁的《晚华集》《秀露集》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等为代表的作品,却以其“讲真话”“诉真情”“写真相”的巨大勇气而一扫“假大空”的陋习,有力地召唤了散文“载道”精神的回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为代表的知名学者,凭借丰富的学术修养,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形成了别有情趣的学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