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什么那么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生不逢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对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来说,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敌占区”,长于积贫积弱的南宋,更是生错了时代。虽然他亲手斩敌首级,星夜南奔,可空留刀锋上的宏愿;虽然他做过南宋的地方官,政声卓著,奈何也是空把栏杆拍遍;虽然他留下铿锵豪迈的六百多首词,众里寻他千百度,对他本人来说,更多是徒呼奈何的生命谓叹!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是赵家的天下,奉行以文治国的原则,可以看成中原汉文化的最正宗的传承者。但是,这个看似一脉相承的时期在关注细节的史学家眼中,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而横亘在两宋之间的巨大差异,正是辛弃疾和众多仁人志士报国无门,不受统治者待见的根本原因。
在宋朝,士大夫们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周朝的“刑不上大夫”和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礼制,在宋朝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丰厚的俸禄也让学而优则仕的文人们坐享帝国的荣光,宋朝官吏的富裕程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那时,文人士大夫拥有豪宅别墅不算奢华的事情,即便是落魄的仕子也有两处闲置的宅子或是几亩良田。北宋灭亡后,南宋延续了北宋授以文人优厚待遇的体制,但是整个朝廷中士大夫的学识和能力已和北宋不可同日而语。回顾北宋,闪耀历史长河的名人实在太多。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韩愈与柳宗元,其他的六位都出自北宋,而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沈括、毕升等人,更让北宋的星空显得异常闪耀。
可惜,这样的辉煌并没有延续到南宋,当赵构带着一群朝臣仓皇南逃,偏安一隅时,象北宋王安石提出改革的朝臣基本没有,对外宣战的勇气仿佛也被抛入钱塘江,再也觅不到一丝踪迹。整个南宋朝廷,除了李纲、宗泽、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少数主战派还在幻想收复失地外,其他的议和派心中所想、口中所念的都是如何在富庶的江南安度晚年。秦桧可以采取“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斩杀,也可以将陆游状元的名号直接安在自己孙子的头上;韩侂胄因为权利分配的不公而发动了大规模的“道学党禁”风潮,将一大批儒士学子排斥在朝堂之外,甚至连朱熹也未能幸免,即使韩侂胄后来主张的北伐,也毫无家国情怀,是充满假惺惺的作态。
如果说北宋是因为外族人的入侵而灭亡,那么南宋的覆亡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衰败与堕落,辛弃疾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即便他运气再好,也难以扭转既定的局面,以皇帝为主的求和派想“和”,以辛弃疾为主的主战派想“打”,你说,这样的人,能受待见,能有好下场吗?北宋没有岳飞那样的名将,但还是给四周外族带来了一定的威慑;南宋有“将”,却因为没有出色的“相”,而沦为金人的玩偶,南宋即将覆亡之际,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可下场比辛弃疾还让人徒叹!
完颜亮南侵时,扬言“十天之内,收复南宋”,这类似于日本提出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表达着对入侵对象的不屑。在金人的眼中,南宋君臣就是一群只懂之乎者也,不懂行军打仗的文弱书生。可是,南宋朝廷的官员们真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之人吗?这显然是错的。如果说陆游收复失地的志向更多是空谈,那辛弃疾却是真真正正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战士。当年在金朝边境上起义,稼轩先生曾充分利用游击战给金人以沉重打击,归顺耿京后,辛弃疾的作战经验更成为战士们打胜仗的保证,遗憾的是,这些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作战经验,却在他南归后,成为百无一用的废纸。现跪在岳飞墓前的张浚当时认为,辛弃疾的兵法太过儿戏;枢密使王蔺以辛弃疾治军过于严厉而弹劾他;韩侂胄因为他的作战思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将他临阵换下。
在湖南建军时,辛弃疾用上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在剿灭茶寇的时候,他更是将兵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可是,即使是这样,又能怎样?朝廷关心的不是将茶寇剿灭,而是本年的税收是否能收上来,宋宁宗想过的是日子,是韩侂胄代理朝政背后悠闲的日子,辛弃疾最好不要给皇上惹乱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当年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对朝廷还充满了希望。可又过去这么多年,当辛弃疾决定彻底从朝廷上归隐的时候,胸中曾经燃烧的火焰终被冰冷的现实浇灭,从前的失望与感叹全且能当作不知愁滋味的强说愁,可如今那些从内心深处泛起的绝望,已然将理想冻结成冰。面对苟且偷安不断衰败的南宋,这个铁骨铮铮硬汉眼泪无声落下,直至落入尘埃再无踪迹可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