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闪电后3秒钟听到雷电,表明闪电离你有多少公里远
如何拍摄闪电归结为以下四十个字,五句话:先听雷声,后观云层。找对地点,支好脚架。光圈要小,快门要慢。耐心等待,大海捞针。野外拍摄,注意安全。 先听雷声,后观云层。先听雷声?错了吧?没有错!如果有人对你说拍摄闪电是抓拍,是抢拍,请你不要相信,因为这是不可能的。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人是根本来不及反应的。拍摄闪电是等拍。如果有人对你说拍摄闪电要等雷响了后连拍,也请不要相信,因为这也是不可能的。闪电先来,雷声后到,这是人都知道的常识。我说的先听雷声,后观云层的意思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季节。一年中的第一声雷一般是在三月份上旬来到,即过了惊蛰节气之后,听到雷声之后,才是拍摄闪电的季节。其次,雷声是估计闪电离开你有多远的依据。由于拍摄闪电时的光圈是根据闪电的远近来估计的(下面会谈到),而正确估计云层的高度对正确曝光是有帮助的。由于光速很大(每秒三十万公里),我们可以忽略闪电光传播的时间。而空气中的声速是每秒340米。根据看到闪电光到听到雷声之间的时间,可以估算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的距离。例如看到闪光后十秒才听到雷声,可以大致推断出发生闪电的云层离我们3.4公里远。 找对地点,支好脚架。拍摄闪电的地点很重要。由于拍摄闪电都用长时间曝光,就必须考虑背景光线的影响。一般要求背景光越暗越好。在城市里拍摄,往往背景光线太强,曝光时间无法设定得很长,效果不会太好。如果有机会的农村,野外去拍摄,曝光时间可以设定得很长,就有可能得到较多拍到闪电机会。由于是长时间的曝光,当然应该使用比较稳固的三脚架和采用快门线或者遥控器(最好用B门或T门)。单反相机还应该用专用罩把观景窗(VF)罩起来以免观景窗漏光。 光圈要小,快门要慢。光圈数据的决定要根据雷电的强度和云层的高度。如何估计云层的高度(闪电离你的距离)前面已经说过了。一般的规律是使用ISO 100感光度,拍摄大约8公里远的闪电,f/8是最佳光圈选择。如果闪电是在8公里以外发生的,最好是使用f/5.6光圈;如果是接近5公里,则使用f/11,当然拍摄太近的闪电往往是不安全的。快门应该采用慢速,B门或者T门。由于不知道闪电出现在什么时候,曝光时间越长越好,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到闪电。想要在白天拍摄到闪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背景光线太亮了。闪电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而且速度非常快。无论你的反应速度有多快,等你看到闪电,按下快门,在光圈打开之前,闪电就已经消失了。而且闪电的发生是偶然的,在同一地点连续发生闪电的机会是很小的。因此,拍摄闪电应在晚上。天空越黑暗,快门允许开启的持续时间就越长,对拍摄闪电就越有利。 在拍摄闪电时,镜头焦距一般取标准镜头或略带广角。采用手动聚焦在无穷远处。感光度一般设定为ISO100。FC和DC哪种相机更有利于拍摄闪电呢?可以说各有长处,FC更好些。由于拍摄闪电是长时间的曝光,就必须考虑记录介质在长时间,低照度下的特性。DC的记录介质(CCD)在这种条件下,芯片的热噪声问题就变大了。因此,DC相机不可能有太长时间的曝光时间。而FC的记录介质是胶片,在拍摄闪电时,胶片的倒易律失效会起作用。如果外界条件适合,背景光强足够小时情况下,曝光时间可以长达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这对于拍摄闪电是十分有利的。而DC就不能采取这样长时间的曝光时间。用DC拍摄,曝光时间以不发生明显噪点的时间为限(各种型号的DC降噪功能不一样)。按这个时间来设定曝光时间,即使这次曝光没有拍到闪电,也应该换下一张再曝光。好在DC的优点是拍摄不用胶片,即使拍了一大堆没有闪电的废片,只要有几张也可以算是拍摄成功了。 这里顺便说一说倒易律与倒易律失效。也只能点到为止,不作详细讨论。胶片经曝光后会起化学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是用曝光量来描述的。曝光量是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的乘积。即H=E*T,H就是曝光量,单位是勒克司*秒,E是像面照度,T是曝光时间。当像面照度高时,曝光时间就要缩短;当像面照度低时,曝光时间就要加长。只要总曝光量不变,效果也不变。这种总效果保持不变,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互相调整的互易关系称为倒易律。在照明光源恒定或频率不太高(1KHz以内)的闪光照明时,这一定律是有效的。此时,胶片的黑化程度只和曝光量H有关,E和T可以互相调节大小。如拍摄运动物体时要求快门速度较高,即曝光时间T较小,则可由加大像面照度,即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