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场眼泪流得更有技术含量
想象中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开场的: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我们这群大学生,就能顺利切换角色,从象牙塔稳步踏入职场。
没成想,很多人在实习阶段就崴了脚。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身边的不少同学,都曾独自趟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像西西弗斯那样,一遍遍把“石头”推上高山。只不过,“石头”从校园的GPA,变成了职场的KPI。
二十啷当岁,多年轻啊。一些实习“指导老师”在招聘面试阶段,聊的都是优厚薪资待遇、专业人士辅导和温馨工作环境。
然而,跨过那道门槛,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工厂有流水线,互联网大厂也有。我一个同学就说,自己需要随时待命,一旦犯了小错,惹了领导不开心,就得“虚心接受批评、深刻反思错误、诚恳承诺道歉”,比哄对象还尽心尽力。老老实实打了几个月工,换不到一纸实习证明。
实习权利关系的不平等早就不是新鲜事,但很少人能改变什么。大学生一吐槽,总有“过来人”跳出来指责,“你们太娇气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这种轻飘飘的指责,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不平等”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然,在校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前,一般不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主体资格,但没建立劳动关系,不意味着没有法律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实习生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后者是劳务合同,是民法典的领地,必要时,实习生可以走民事诉讼的渠道获得赔偿。
问题在于,很多大学生并不知晓自己拥有的合法权利,更别提怎么维护。
很多“过来人”都苦口婆心地劝我们:坚强点,成熟些,职场不相信眼泪。这样的声音听多了,似乎连我们都忘了,自己也有说“不”的权利。但我们的议价能力太低了,怕下一秒就被换掉。久而久之,我们也不想了,“为爱发电”式的免费打工吗?好的。明码标价的内推机会吗?好的。“揠苗助长”式的高压管理吗?好的。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职场性骚扰面前,也被迫说了“好的”。醒过神来,维权却是困难的。“他一个有头有脸的人,闲得没事会去骚扰你?”于是,又落入“受害者有罪”的逻辑。处于弱势地位的实习生,不懂得拒绝,也成为一种原罪,进而变为了“活该”。
本来,实习是面向未来的选择、迈向成熟的过渡,应该受到指引和保护。某些实习单位,却不满于实习生“不够专业、老练”,没有快速给公司带来绩效增量。那些实习阶段“不平等”的细节汇集起来,似乎已成岁月的伤疤,铭刻在实习生们褪去幼稚的路上。那个受过伤害的人,如果以后走向职场,历练几年,会不会“抽刀向更弱者”,变为新的压迫者?
与实习生拥有类似遭遇的,是临时工。他们的待遇比不了正式工,风险却更大。但他们真实地构成维系我们日常的“后勤”。
不管是实习生,还是临时工,都不该是一粒沙、一口锅或某人的出气筒,而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奋斗者,值得被尊重。
王子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