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众考古文物活化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陵岛举行
15日,由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办的面向公众的遗存——博物馆公众考古与文物活化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阳江海陵岛顺利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等科研院校单位的一众文博考古大咖齐聚一堂,为博物馆公众考古与文物活化利用建言献策。
研讨会以线下为主、线上辅助相结合的方式举办,12位专家围绕博物馆考古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重点课题作主题报告。来自复旦大学的魏峻教授提供了新时代与文物保护新理念环境下的考古资源活化与利用的思路;南方海洋实验室研究员詹长法提供了气候变化下遗产保护的途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力则解读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遗产保护与展示中的应用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同时也有海外学者的声音,他们主要在线上分享了加拿大博物馆是如何服务21世纪游客的课题研究以及马六甲郑和官厂的考证与活化利用等状况。研讨会以公众的视角聚焦历史文化遗存,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沿的研究学术成果,为博物馆公众考古与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撑。研讨会期间,不少专家学者也为“南海I号”水下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活化利用提出建议。
复旦大学文化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 魏峻:这样的沉船发掘给我们的文物保护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样本,在这里我们应该运用一些新的技术对它进行新的保护,让这些文物永续存在下去,这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很好地考虑一点是,我们需要怎么做观众喜欢看、观众看得懂大家欢迎的展览,我们可以利用AR、VR,或者是现在很热门的元宇宙的概念,打造让观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展览,传播文物相关的知识。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助理教授 潘攀:文物活化它活的对象是物,但是它要输送到是人,是公众本身,这个公众现在我不认为是观众。海丝馆是展示水环境为主,那水环境如何让公众有更生动、直观的可以感受到体验,对水环境的渲染是非常重要的。
中博协陶瓷专委会主任 赵纲:海丝馆要进一步加大与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行业交流,要充分发挥海丝馆的作用,要承担更多的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广泛举办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
据了解,本次会议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加速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广东海丝馆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南海Ⅰ号”和博物馆的考古发掘、保护传承、研究阐释、陈列展示、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传承海丝精神,做好“南海I号”的保护利用和博物馆的后续发展,推进“南海Ⅰ号”世界级考古品牌的创建,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文字:黄惠明
摄像:莫定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