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目的地文化自身的影响有哪些?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满足旅游者深层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消费和文化创造的统一。它一方面促进当地文化的进步与创新,另一方面也给当地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1。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同化之间的矛盾旅游为目的地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使当地文化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但是,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产生的冲击,也会随之而来,其中的强势文化,会使目的地的民俗习惯、传统观念被同化以至发生变异。某种文化要想获取持续存在与发展的动力,需要从其他文化中输入新鲜的血液。大众旅游是一种传播速度很快的传播媒介,不同的文化可以随着旅游者的足迹,传播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旅游者的言行、举止和装束,感受到这些人带来的“异质文化”,然后加以借鉴,吸收,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但是旅游者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客源地文化的核心与精髓。目的地居民所看到、感受到的“客源地文化”,常常是旅游者不受约束、放纵精神、寻找愉悦、张扬个性以及炫耀优越所表现出的暂时的、虚幻的和带有表演性的所谓“文化”,这恰恰与出发地文化的形式、内容相反,不过是旅游者长期受压抑的心灵的暂时放松。
但是正因为目的地的落后、闭塞,他们的文化免疫能力不强,在与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碰撞中,他们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往往处于劣势,显得不堪一击。保存了几千年的传统在旅游业发展的短短几年内有可能消失殆尽。广西龙胜和平乡平安村寨,以其龙脊梯田和壮族风情享誉中外。
近年来,村民日常的服饰、饮食、信仰、歌舞艺术和生活方式,基本上被同化或异化。年轻人平时基本上不穿民族服装,并且以能搬迁到异地为骄傲。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滇西北泸沽湖畔的摩梭族村,近年来村民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摩梭人走出大山,他们求学,打工,经商,穿着时髦,外表与一般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个当地人感慨道:“如果认为外来的、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选择地吸收,那么,不要几年工夫,在泸沽湖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摩梭人了。”民族自卑心理使当地文化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处于被动,不利于当地文化健康、正常地发展,也不利于旅游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2。振兴民族文化与丧失生命活力之间的矛盾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旅游地民族文化保护和复兴,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容易引起盲目排外情绪和形成文化“孤岛效应”,以致走向反面,加速当地文化的消亡。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
所以,为了满足和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被淡忘已久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事象得以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民间艺术重新受到重视和传承,毁坏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保护。本地人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被远道而来的游客所崇敬,习以为常的建筑、物件被各国游客叹为观止,自娱自乐的吹拉弹唱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欣赏,于是当地人民感到无比骄傲,以自己为该文化中的一部分而自豪,增强了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他们将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存地,原有的地区文化认同感加强了,带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也开始复兴。云南石林撒尼人的针织手工艺品、贵州苗族和布依族的蜡染手工艺品,以及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都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复兴和繁荣的。当今旅游者更加对“真实的”、“原始的”旅游目的地感兴趣。
他们不愿意在购物商店同其他游客挤来挤去,不愿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所演绎的地方文化,而是希望能深人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亲自体验一种另类的文化。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定位和审视自己的文化个性,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这种优越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协调的,文化巨人与经济侏儒的失调使当地人感到受侮辱,变得愤怒,因而往往归罪和迁怒于旅游者,滋生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目的地文化所受的负面影响较大时,那些原先支持旅游业的当地居民也可能对旅游者产生愤恨。这种文化本位主义显然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也不利于旅游业的顺利开展。另一类消极影响就是容易形成“孤岛效应”。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一切。
旅游者有文化需要,但是这种需要只是一种个人排遣时间,追求感性、轻松和刺激的文化需求,只是对目的地文化中一些可视、可感的表层文化的片段的需要,而较少涉及核心价值观和完整文化。这就决定在旅游开发中,仅关注那些能吸引游客的表层文化形式,而不是把当地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复兴和保护,这就使得那些文化片段像大海中一个个露出水面的岛屿一样,孤立地存在,割断了与当地地理环境、核心文化、价值观、社会背景和历史传统的联系,没有了生命力。
其实这些被复兴的“文化”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更谈不上是真实的当地文化,而是像旅游纪念品、酒店、餐饮和碰碰车一样的旅游商品。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在旅游景区(点)屡见不鲜。例如用作表演的傣族泼水节、摩梭族的抢新郎,徒有形式,丧失文化根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风俗了。
旅游业的开展可能会加速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消失。对历史的无知、责任感的降低以及道德的沦丧,使得某些旅游者行为不检点,乱刻乱画,最终导致文物古迹的破坏。最严重的,是盲目开发旅游业所造成的客观的损害,例如泰姬陵的遭遇。印度独立后,泰姬陵成了印度普通人可以游览的景点。
但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环境保护和无休止地低水平开放,泰姬陵的许多部位遭到不可修复的破坏。大理石台阶已经磨损和出现裂痕,精美的雕刻和宝石镶嵌也遭损坏。如果成千上万的游客继续无节制地涌入这座陵墓,泰姬陵受到的破坏将不可挽回。我们现在看到的泰姬陵已非通体洁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片片黄斑,这是酸性烟尘侵蚀白色大理石的结果。
周围的两个热电厂、200多个翻砂厂和一个火车编组场,每天排放出来的烟尘数以吨计,还不算附近公路上行驶的数万辆汽车排出的废气。威胁最大的要数40公里外的马图拉炼油厂,它每天散发的二氧化硫就有60吨。二氧化硫一遇空气就氧化成三氧化硫,再与水蒸气结合成酸雨。
酸雨过多的腐蚀,使泰姬陵日益变黄。现在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的泰姬陵正像泰戈尔所说,像“一滴爱的泪珠”。据专家研究,由于大量游客的到来,使得敦煌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们散发出的湿热气,使壁画加速了化学反应。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消亡。
现在华山、古长城的命运也令人担忧。旅游资源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所以人们重视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但是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破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