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话公司能“活”下去吗?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企业,在半个世纪以来,它 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让每一户美国人都安上一部黑色电话机,向全国提 供一切通讯服务。到20世纪50年代,大部份美国家庭都有电话,它便将纵 向市场观改为横向市场观,推出粉色、绿色、白色等多种款色电话机,公司 业务随之继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一泻千里的新技术条件以及由此引起的 工商业、政治、社会、观念上的变化,使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下简称美话) 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新的技术成就,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政府政策, 使整个通讯事业经历一场变革,美话备受变革动力,渐感窘于应付乃至难于 自处,深感大有大的难处,甚至连祖宗王法是否符合时代要求也怀疑起来,
下一阶段目标如何?应做一番怎样的改变才能应付这崭新的局面?于是在 1968年请当时还不甚知名的托夫勒给予在全公司行走之权,并进行详细调 研,无所顾忌地提出变革之策,托夫勒深入美话的工作室、实验室,采访了 董事长以下的负责人和工程、会计、计划等方面职员,还有许多该公司以外 的人,如从美国政府官员到日本工商界人士,研究了公司的内部关系,研究 了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对公司的影响,他还很快结识了一批所谓公司的“地 下分子”,他们痛感企业落后于变化,认为处于剧烈变迁的时代,公司的现存 体制实在过时,绝难应付激烈竞争。
长此以往不但危及公司的地位,也不利 于整个国家的通讯事业。
四年后,托夫勒不负众望,写出了《社会动力学与贝尔系统》(贝尔系统 为美话代名词)的报告。此后数年,由于公司领导大都只在种种“可行”的 途径中打主意,而且内部意见分歧,故压住不发,但此报告却在公司广泛 流传。
然而,盲目坚持老规矩,只能把美话冻结在过去,无法与时代共进。20 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新(其中很多出自美话属下的贝尔之手),以其锐 不可挡之势,把美国的工业和社会经济环境彻底改变,电脑应用大大增加了 机对机通讯的要求,人造卫星开拓了无边际的电讯领域。
美话的传统经营观 念原只在于向全国提供单纯的通讯设备,现在社会需求如此多样,如此迫切, 无论哪家公司都休想独揽。此外,各种企业都急于实行电脑化,而电脑化又 促使新产业的兴起和新企业出现,这些新企业快而灵,总想登堂入室,不免 要触及美话的势力范围,结成了一支日见壮大又带有政治色彩的势力,逼政 府向美话施加压力。
面对这股商业和政治压力,美话公司里有远见的领导人已经对一些基本 问题产生了疑问,开始重新考虑对企业、目标、前途的认识。1975年10月, 在一个晚宴上,美话董事会主席约翰•德布茨告诉托夫勒,三年前的报告现 在破土而出,经过出版修订,正在公司里普遍印发作为讨论政策的基础,至 此,美话接受托夫勒的基本建议,将诺大一个企业来一个大分化、大改组, 在全面规划下化整为零,各显神通。
托夫勒的变革报告涉及企业的战略方针、行政程序、市场、技术以及对 外竞争引起的后果;还描绘了一幅传统工业时代消退、新经济应运而生的情 景,并据之形成一种新构思,试订了新的战略方针。报告专门谈了公司体制 变革的三个方面内容:(1)目前的体制与新环境是否适应;(2)领导层性质 的变化;(3)企业规模如何,传统的纵向一统化体制的作用以及除此之外是 否有其他选择。
美话属下的子公司一向掌握在总公司手里,大有神圣不了侵犯之意。托 夫勒主张重新审议这种关系,放松控制,把子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向社会开放, 对于美话的头号子公司一-西方电器公司,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要求美话不
要控制生产,但美话坚持这样做于国家不利,西方电器必须在美话这个纵向 体制之内。
托夫勒对美国政府和美话都作了批评,主张美话部分舍弃西方电 器公司,出售西方电器的一般生产业务,只保留与贝尔实验中心业务交叉的 尖^技术部分。
在推动美话脱胎换骨的历程中,托夫勒的报告只是一段注脚,其实任何 公司的变革,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
外部的强大压力。例如同业竞争,政府的限制、干预,消费者对环境 保护方面的要求,用户、股东们的抱怨,原料不足、税收、利率、价格、外 汇的起落走势等。这些压力可以累积到无法贯彻企业家宗旨的程度。
B。 内部变革动因。企业内部压力加大,常因领导人没有抓住时机,或应 付外部冲击不及时、不得力所致。
同时也可能因一些外界关系的矛盾所致, 如内部不和领导争权。
C。 一整套新计划、新模式。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公司内部能提出一整套构 思、方案和新的目标。
企业变革的前景在于企业体制必须适应外界的多层次环境。过去企业环 境只限指经济范畴,实际上没有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常遭忽视的因素, 企业的变革战略必须顾及这些广泛的环境变化,在过去环境下设计的体制机 构和组织原则,有的已不复适用,必须准确分析哪些部分已经过时从而加以 淘汰。
企业务必审慎地对待自身的多项观念,针对环境的发展变化,不妥即 弃,否则将成为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