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都当过什么官?他为什么受百姓爱戴?他的头上为什么有一个月牙?
包青天、包公、包龙图、包待制……北宋名臣包拯大概是外号最多的历史人物了,论知名度也是最高的之一,就算是不识字的农村老太也知道这位青天大老爷,足见包拯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
在影视剧中,包拯的职务通常是开封府知府,额头上有一个月牙,最突出的特征是脸长得黑,因此又称“包黑炭”,这些角色设定是正确的吗?试看作者一一分析。
包拯的仕途任职经历包拯是北宋名臣,进士出身,主要活跃在宋仁宗年间,他的主要经历如下:
1、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相当于建昌县县委书记兼县长,但因为父母年迈需要照顾,一向孝敬的包拯辞官不赴任,一直没去上班。
2、后来,包拯被委任监和州税,相当于和州税务局局长,但因为父母年迈,不想让儿子离开,包拯再度辞任,在家赡养父母,没有赴任。
3、再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包拯按礼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包拯终于赴任天长知县,相当于安徽天长县县委书记兼县长。
4、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调任端州知府,相当于端州市市委书记兼市长;又升任殿中丞,属于台谏监察官,相当于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厅司级干部,负责监察百官,同时给皇帝提意见建议,是个得罪人的活。
5、不久,拜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仍相当于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厅司级干部。
6、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这一系列官职都负责财经工作,其中三司户部副使相当于财政部的厅司级干部。
7、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属于谏官的最高长官,仍是监察官,相当于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副部级干部。
8、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仍属副部级的财政官员。
需要说明的是,包拯的带职是“龙图阁直学士”,不是什么“龙图阁大学士”,实际上整个北宋就没有“龙图阁大学士”这个职务,纯系民间以讹传讹,很不专业。
9、调任知瀛州……知扬州……知庐州,迁升刑部郎中,仍属副部级官员,相当于以副部级兼任地方市委书记兼市长一职。
10、调任江宁府,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提拔为正部级干部,相当于直辖市市委书记兼市长。
需要说明的是,开封府最高长官是“开封府尹”,一般由亲王兼任(皇帝的兄弟或儿子),当由普通官员担任时,不称“开封府尹”,而叫“权知开封府”,以示区别。很多影视剧中称包拯是“开封府尹”,就很不专业了。
11、升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李世民没有必要也没有胆量干掉自己的亲爹。李建成、李元吉死后,皇储位置非他莫属,何况李世民又掌握军事力量,能和平解决皇位问题最好,何必动刀动枪呢?
12、升任给事中,任三司使,相当于国家财经委主任兼财政部部长,正部级干部。
13、拜枢密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副国级干部,且病逝于枢密副使任上。
由此可见,包拯从出仕开始任正县处级干部,去世前干到副国级,仕途相当成功。
包拯为何受百姓爱戴包拯受到百姓爱戴,不是因为他位高权重,而是因为两方面,一是他“断案如流”,无偏无私,公正坦荡,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二是他“铁面无私”,是对贪官污吏绝不放过,让老百姓十分振奋。
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正史资料从未记载包拯额头上有月牙,月牙的说法最早源于民间说书。
话说包拯小时候调皮,一次玩耍时不小心掉到一口井里,额头被硬物磕破,小包拯倒是很冷静,为了止血,他抹了一点井底的泥巴糊在自己的伤口处,果然立竿见影。
过了一段时间,伤口结疤了,却留下一个月牙状的疤痕,以当时的医学技术,包拯找不到能实施整容手术的医生,只好对月牙疤痕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包拯额头上有月牙的形象便被作为其显著特征,在民间广泛传播,但历史上的包拯画像,是没有这个月牙的。
亲爱的朋友们,历史上的包拯已经成为一个文学形象。对包拯的官职、额头月牙,以及他为何受到百姓爱戴,你们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讨论!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