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恭顺的藩属国: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时,中国为何不救?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的东部边缘,向东越过琉球群岛即是宽广的太平洋。直到140多年前,琉球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现在则变成了日本冲绳县。
明朝洪武年间,琉球王国正式成为中国藩属,每两年都向明朝纳贡,每位新的琉球王都需要得到明朝的册封。而明朝不但每次都回赐大量礼品,还派人向琉球输出先进的中原技术和文化。
▲绝美的琉球风光
早在明朝中叶,日本便开始染指琉球。鸦片战争和明治维新之后,清朝日渐衰微的同时日本趁势崛起,最终在1879年吞并琉球王国,使中国彻底失去了这个藩属国。
一、楷模藩属国
据现代考证,琉球先民应该至少是4000年前,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秦灭六国时,又有大批齐、楚遗民东渡出海,与早期土著融合为琉球人。
“琉球”之名来自于隋朝的“琉虬”或“琉求”,当时的琉球还处于氏族时期,要到宋元时朝才逐步形成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封建王国,其中以中山国最为强大。
▲琉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372年,朱元璋派使臣杨载到琉球中山国宣诏,并赐名“琉球”。山南、山北两国随后遣使入朝,争相与明朝建立关系。此后,琉球开始使用中国年号,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件,正式确立了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
中山国的尚巴志先夺取王位,然后发兵灭掉山北和山南国,在1429年建立统一的琉球王国,随即得到明朝册封。尚巴志的“尚”,其实是明宣宗赐的姓,可见明朝对琉球王国的认可。
▲三国并立的琉球
琉球群岛的总面积只有4600平方公里,且分布在上百个多山又多海滩的小岛上,不利于发展农业,却十分适合海贸,是中国与东南亚、日本之间的重要贸易中转站,因而积累了大量财富。
1458年,琉球国王铸造“万国津梁钟”悬挂于王宫正殿门前,重达721公斤,寓意琉球是连接万国的桥梁。这口钟如今陈列在冲绳县立博物馆里。
▲万国津梁钟
琉球的兴盛离不开中国的帮助,朱元璋曾向琉球派遣“闽人三十六姓”,教他们发展农业和造船业。郑和下西洋时,还把生姜等作物引入琉球,使当地人能更好克服山高水冷的不利环境,琉球人因此将生姜称为“三宝姜”。
在明朝众多藩属国之中,与琉球的关系最为亲密,允许每两年进贡一次,明末又改为一年一次。相比之下,朝鲜每三年一次,日本每十年一次,亲疏之分非常明显,堪称藩属国里的楷模。
二、夹缝中生存
从理论上说,琉球和日本应该有共同的祖先,一部分日本先民是从琉球群岛进入日本的。但日本列岛的面积远大于琉球,能够发展出成熟的文明形态,从而使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琉球国,并一直对琉球虎视眈眈。
日本觊觎琉球的最早记录是在公元698年,当时日本的文武天皇派人到达了琉球,自称这里属于日本范围。不过,日本刚刚在朝鲜半岛被唐朝痛揍了一顿,一门心思学习唐朝好榜样,还没顾得上对外扩张。
▲白江口海战让日本收敛野心近千年
12世纪时,日本天皇又封某个大名为“南部岛屿领主”,似乎涵盖了琉球,再一次暴露出野心。日本真正对琉球采取行动,是在万历年间的侵朝战争失败后。
1592至1598年,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便发动侵朝战争,明军两次入朝参战,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丰臣秀吉一死,侵朝日军全部撤走,日本重新陷入战乱,德川家康趁机在1603年崛起统一日本。
▲入侵琉球的萨摩军队
1609年,在德川幕府的授意下,垂涎琉球财富已久的萨摩藩主岛津家久出兵三千,攻破琉球国都首里,囚禁琉球国王,将首里城内的财货洗劫一空。
在明朝的压力下,德川幕府虽然没敢吞并琉球,两年后释放了琉球国王,却割走北方的五个岛,并要求琉球向萨摩藩效忠琉球国,每年进贡八千八百石粮食。除了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外,更麻烦的是,日本后来以此为据,硬说琉球曾是日本领土。
▲琉球军队几乎没有经历过恶战
这一次萨摩藩入侵事件,使琉球诞生了一位民族英雄。“闽人三十六姓”中有一位郑氏,率领族人保卫首里城,最终兵败被俘。残忍的日本兵要把郑氏丢入油锅烹杀,郑氏居然把按住自己的两个日本兵一起拖进了油锅陪葬。
郑氏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全琉球民众,琉球人为此将国徽改为一个红色圆圈中三个黑色的C,象征着三个人一起在油锅里被烹死的情景,以此来表明琉球人对英雄的崇敬。
▲演化到近代的琉球旗帜
萨摩藩入侵略后不久,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但保留了萨摩藩与琉球的通商口岸,仍然派萨摩藩官员监督琉球王国。另一方面,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原主人,琉球马上向清朝称臣,形成事实上的两面称藩局面。
为了抗衡日本人的野心,琉球开始全面汉化,引进中国礼法和朝廷制度,任用华人为各级官员,宗族、教育、婚丧等社会各方面都接受了中华文化。
▲琉球人用毒蛇对付日军
琉球朝廷煞费苦心地在中日之间走钢丝,向任一方上贡称贺都要瞒着另一方。清朝派使臣来琉球封册时,琉球会把萨摩藩官员宴请到别处,并且禁止与日本有关的服装、文书、钱币等物出现在清朝使臣视野内。
所有琉球船主都接到朝廷的命令,如果船只遇险有可能漂到中国,一定要烧毁船上的日文书籍信件,反正绝不能让清朝发现琉球被日本人支配。
三、牡丹社事件
那么,清朝真的对此一无所知吗?当然不是,琉球有大量“闽人三十六姓”等华人后裔,早就将此情况透露给了清朝官员。然而,清朝并没有任何举措。
对于清朝来说,藩属国只是维持天朝上国脸面的手段,既然没有撕破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凑合一下就行了。正因为这种心态,清朝最终失去琉球也就不足为奇了。
萨摩藩通过控制琉球经济而发了大财,成为日本最强大名之一,后来又在倒幕运动起了主导作用。明治维新后组建的海军,就是以萨摩藩为班底,进而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急先锋。
▲萨摩藩一向是对外侵略的先锋
1867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扩张道路。琉球是横亘在日本南面的首要障碍,得到琉球才能南下台湾,进入广阔的太平洋,因此明治政府很早使将吞并琉球纳入了扩张计划。
1872年9月14日,日本强行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琉球藩王”,地位等同于日本贵族。29日,日本外务省通告各国驻日公使,琉球属于日本帝国,其与外国签订的所有条约今后都归外务省管辖。
美国等西方列强只关心自己与琉球的通商条约是否继续有效,得到日本政府的许诺后,对此保持了默许。琉球王国虽然不敢直接反抗,却不甘心就范,还希望清朝能有所表示,可是他们失望了。
▲明治维新同样由武士主导
1871年12月,两艘琉球船只声称遇到台风,一艘漂流到台湾东海岸,被当地的清政府官员解救,另一艘在台湾南部的琅峤触礁,船上的66名渔民上岸,与高山族的牡丹社发生冲突,54人被杀。这事被称为“牡丹社事件”。
先不管12月怎么还有台风,一艘渔船上怎么会如此众多的渔民,按理说要交涉也应该是琉球与清朝之间的事情,日本人过来插一脚算什么呢。
▲牡丹社事件纪念石
这事直到1873年才被日本方面知道,日本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派人找清朝总理衙门交涉,称遇害者是日本所属琉球藩的居民,要求惩治凶手和赔偿。
清朝官员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声明琉民和台湾蕃民皆属中国,不需要日本过问。但是他们随后又加了一句:杀人者皆属“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
▲1870年代的中日海军都不怎么样
这是清朝官员搪塞外国人的常用语,杀人者是我们管不了的“生番”。就是这句话被日本抓住了把柄,既然“生番”是化外之民,台湾是“化外之地”,清朝管不了,那我们自己来。1874年4月,日军悍然入侵台湾讨伐牡丹社。
一个月后,清军水师抵达出事地点,林则徐女婿、全权负责对日军交涉的大臣沈葆桢,据理力争坚决不承认琉球属于日本,要求日军撤出中国领土台湾。
▲李鸿章,“东方俾斯麦”?
日本理屈词穷,以得到赔偿为条件才肯撤军。这事捅到了总理衙门,李鸿章只顾着保住台湾,却在琉球问题上松了口。1874年11月31日,中日双方签署《北京专条》,承认日本此次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给日本50万两白银,其中10万两是给死难者家属的。
尽管清政府事后声称《北京专条》并不是承认琉球属于日本,但谁还管你。琉球既然是清朝藩属国,为什么抚恤金要给日本?日本人从中看出清朝的虚弱和怕事,立即采取了行动。
四、琉球失陷
1874年底,琉球向清朝派遣朝贡船,双方都没想到这是中琉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朝贡。次年1月,光绪皇帝登基,琉球国王准备派使团朝贺进贡。日本决定阻止这次朝贡,以彻底切断中国与琉球的关系。
日本政府先将琉球事务从外务省转到内务省,然后在7月24日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命令琉球停止向清朝称臣进贡,全面日化,由日本驻军。
▲明朝使臣前往琉球乘坐的海船模型
琉球国王尚泰和亲华派官员不甘心就这样被日本吞并,派妹夫向德宏作为密使向清朝求援。76年12月,密使见到闽浙总督,希望清朝能主持公道,拯救琉球于水火。
清政府直到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任命何如璋为驻日公使赴日交涉。何如璋根据形势拟定了三策,上策是明里以武力逼琉球朝贡,实则警告日本;中策是协助琉球武力对抗日本;下策是力争谈判解决。
▲首里市的琉球宫廷
三策报到李鸿章那里,上策、中策被否决,只剩下了打嘴炮。李鸿章的心思是只要日本不继续侵略就行,谈不拢再拉外援,找列强一起骂日本人。
道理当然在中国这边,何如璋引经据典,逐条驳斥了日本人的歪理,让日本代表无言以对。然而,打嘴炮管用的话,还要大炮干什么。
▲琉球国王宝座和朝堂
就在中日交涉尚未完结的时候,日本政府在1879年4月4日宣布,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尚泰全家迁居东京,终生再未回返故土。至此,日本正式吞并了琉球。
日本为了掩盖侵占琉球的事实,将琉球王宫内外所有汉文的诏令、诏书、公文和账册统统销毁,甚至铲平了琉球境内的中式坟墓,以割裂琉球与中国的血脉联系。
▲末代琉球国王尚泰
正在福建等待清朝做出决断的密使向德宏,在请愿书中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另一位使者林世功见清廷不为所动,绝食而亡以铭志。
就这样,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500年的琉球王国,终于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除了日本的贪婪和狡猾外,李鸿章对此固然负有责任,但也不应该完全归咎于他。
▲琉球在二战中沦为战场,只剩下一片废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领土危机,沙俄已经侵占外东北和外西北,法国人在越南步步进逼,日本已经暴露出对台湾和朝鲜半岛都有野心。
李鸿章及清廷的想法大概是,牺牲琉球,最好能满足侵略者的胃口,阻止进一步侵略,再不济也能争取时间整顿军备。然而他们还是失算了。
古人早说得好: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清朝最后得到了什么?只有更凶猛的侵略!
参考文献:《琉球之谜》、《战争史研究》、《清史稿》、《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