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36年没拿奖从影50年「不去想退休」不演重复角色入围破纪录
张艾嘉,1953年7月21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山西五台,华语影视女演员、歌手、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台北美国学校。
张艾嘉《灯火阑珊》第十度入围金马影后
张艾嘉看来依然美丽优雅,不说几乎要忘了她踏入影坛将满50年。今年她以港片《灯火阑珊》第10度提名金马影后,若加导演、编剧、演唱人多元身份则共20次入围,皆创纪录。
近年次次入围总被赞赏,却似乎常被视为本就很会演而一再失之交臂,距离上次获金马已远有36年。她接受《TVBS新闻网》专访,笑说已习惯坐在台下,这回答应出席典礼颁奖,是想起过去永远坐在第一排的已故大导演李行。
张艾嘉1973年跨入影坛,1976年首次入围金马女配角并顺利获奖之作,就是李行导演的《碧云天》。
张艾嘉1976年出演《碧云天》
李行是金马奖首届主席,张艾嘉则是王童、侯孝贤等人之后的第6位主席,并交棒李安。张艾嘉与李行导演渊源深,尤其李行导演直至生前仍致力两岸电影文化交流,每年拄拐杖都会出席金马奖颁奖典礼,稳如泰山坐在第一排;直到去年8月他不幸辞世。
这画面让张艾嘉记忆深刻,她说:「为什么答应颁奖?第一个想到李行导演,以前都看他坐在第一排,想他对电影一生的奉献,现在没有了。我就想,第一排会坐谁?侯导(侯孝贤)、王童、朱导演(朱延平)…又会想,我们坐在那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意义会不会也消失了。坐在那如果只是个样板可能就没什么意义;但我们还有作品,老脸摆出来坐在那里陪伴大家,大家会快乐,我就很开心。」
张艾嘉,本届金马入围者也是颁奖人
上个月才到台北领取国家文艺奖,并难得出席金钟奖献奖,才回香港不久金马入围,本担心工作繁忙、要陪伴95岁老母亲、或又要隔离等因素而无法短时间再来台;但一想到念念不忘的电影和人,她便答应了。
「我当然希望每年来,都能带作品来,像是台湾电影一直延续一直往前走,这个比较重要。我们那么坚持坐在那里,也是让年轻人知道,电影这行业,能做一辈子。」
张艾嘉出席10月金马奖
张艾嘉认为颁奖典礼不只光鲜亮丽的红毯,重要的是不同世代共聚一堂,彼此尊重彼此喜爱,「就算不会喜欢每部电影,但会很尊重大家努力拍出一部电影。」
这样的思维呼应在她今年的入围作品,香港年轻导演曾宪宁的《灯火阑珊》,讲述香港曾经闪烁辉煌的霓虹灯招牌技艺的消失,片中张艾嘉饰演的角色,老公是霓虹灯师傅,不幸去世,女儿又要远离她出国,她的角色的整个生命有了极大转变。
《灯火阑珊》剧照
张艾嘉说:「霓虹灯曾经是香港标志,后来被LED取代;但是霓虹灯是手工艺,是艺术,不像机器都做出一模一样的;我也想到电影业可能被串流平台取代。那么感情这种东西能不能被取代?这些消失的过程,其实又是我们过去曾经拥有但却没有去注意的。」
《灯火阑珊》剧照
电影里重现昔日被称作香港最美十大霓虹灯的「妙丽」中心招牌,虽是小型版本,现场一亮灯,张艾嘉当场感动不已,那小小一块就需70多根光管,硕大原版需要共同完成的师父必然更多,从写毛笔字体开始,再用光管去接光管;她说光用听的就觉得很难。
《灯火阑珊》剧照
近年不想再演与过去太重复角色的她,因为喜欢此故事题材而支持曾宪宁导演,事前去学习做霓虹灯、烧光管。在拍摄现场颇有几分架势。她形容烧光管时,面前的火焰温度极高,「管子要过火苗烧弯金马入围,火苗最上端热度高到看不太到,没经验的人可能被烫到。何时烧软何时得吹,像吹玻璃一样,这都是工艺。不讲究的人当然可能说反正看不太出来,但手工做的东西就是有灵魂。学了吹光管,我更加敬佩师傅们。」
《灯火阑珊》剧照
如同她深耕电影领域近50年,至今还在拍,拍能打动自己的作品,也帮助有想法的年轻导演拍;她说自己不爱讲「传承」2字,可是一路看着她,确实在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