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戏楼灯笼”点亮中国匠人美好生活新期盼
时金亮的家人正在观看制作完成的戏楼灯笼。新华社发 张延 摄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魏梦佳、张宏民)比铅笔略细的高粱秆缠上金色贴纸,用大头针扎出正方形框架,框架内嵌入横梁,再贴上五彩贴纸,一面“墙壁”出现了……在47岁的时金亮手中,这些普通材料经过裹、扎、粘、钉等工序,摇身一变,化成一盏精致的“戏楼灯笼”,飞檐翘角、金碧辉煌。
上元赏灯,是中国人过元宵节的传统。在北京西北部延庆区永宁镇元宵灯笼,元宵节前扎戏楼灯笼、点亮赏玩,是当地百姓的习俗。在永宁镇西关村,戏楼灯笼的制作手艺传承已逾百年。永宁西关戏楼灯笼制作技艺更是入选延庆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与传统造型的灯笼相比,戏楼灯笼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外观。最早的戏楼灯笼外观采取戏楼造型,舞台、帷幕、飞檐翘角一应俱全,从外表看,就是一个“微观戏楼”元宵灯笼,戏楼灯笼因此得名。经过一代代传承发展,如今的灯笼造型不仅限于戏楼,各种古典建筑都能被手艺人制作出来,惟妙惟肖,让人爱不释手。
时金亮是土生土长的永宁西关人。年轻时,他跟着外公和父亲学会了做戏楼灯笼,爱上了这门手艺,一做就是30多年。每年元宵节,他制作的戏楼灯笼总能在众多彩灯中引人注目,让元宵节因这一抹灯光更添传统味道。
时金亮正在制作“戏楼灯笼”。新华社发 张延 摄
接过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时金亮多年来一直琢磨着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光彩。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延庆举行时,时金亮仔细观摩了园区标志性景观建筑永宁阁的外观,回家后做了改、改了做,耗时一周,终于做出了一盏永宁阁造型的戏楼灯笼。如今,“永宁阁戏楼灯笼”成了时金亮的“绝活”,产品供不应求。
今年元宵节又至。几天前,时金亮就把扎灯笼的各种工具都翻出来,高粱秆、彩纸、胶水、大头针这些必备的材料都准备好,开始制作新的戏楼灯笼。今年,他用LED彩灯代替了戏楼灯笼里原有的蜡烛,不仅更安全,也让灯笼更漂亮。“咱们的手艺也得与时俱进,增添一些新的元素。”时金亮说。
在永宁,戏楼灯笼不仅可赏,还是高跷的常用道具。高跷队里扮相有趣的“秀才”“老翁”等手持戏楼灯笼,闪转腾挪,点点灯光在夜色里越发明亮、柔和,成为永宁高跷的特色之一。每逢元宵,时金亮也会手持着自己制作的戏楼灯笼,和着老父亲的唢呐声和叔伯兄弟们的打鼓、击镲声,跳起高跷,和家人乡亲热热闹闹欢度佳节。
时金亮的家人拿着戏楼灯笼跳高跷。新华社发 张延 摄
今年元宵节,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永宁不再举办大规模的元宵节赏花灯会。但时金亮还是做了戏楼灯笼,并把唢呐、高跷都一应备好。他想着,“就在胡同里跳几下”,“点上灯笼,跳起高跷,元宵的味道就有了,也给邻居们贺佳节”。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精致明亮的戏楼灯笼,遥遥传来的欢快鼓点,时金亮等中国民间匠人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扎进了漂亮的灯笼,也融进了一天天实实在在的日子。
“我希望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让永宁的戏楼灯笼走向世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