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故事
军事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历史故事,你了解多少?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军事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军事历史故事篇1
位于孟加拉湾东岸缅甸的兰里岛以风景秀美而著称。小岛周围水面波平如镜。水中到处矗立着数不清的莽莽苍苍的“山脊”。其实,这些“山脊”是鳄鱼— ——这是一座著名的鳄鱼岛,岛上长年栖居着数万只鳄鱼。它们借助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特有的保护色,一直平静地生存和繁衍。
1945年2月19日,太平洋战争已接近尾声。在孟加拉湾海域巡逻的英国舰队截击了一支企图从海上撤回日本的侵缅日军船队。仇人相遇,分外眼红。海面上顿时硝烟弥漫。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由于英军舰队实力远胜日舰,不一会儿,日军的几艘护航炮艇就被击沉了。装载有1000多名日军的两艘运输船不得已慌忙驶到兰里岛附近,并在那里登陆,企图将兰里岛作为阵地负隅顽抗以待援军。英国舰队跟踪而来,对上岛日军实施猛烈炮击,但岛上日军的顽强抵抗仍给英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许久未能结束战斗。激战到傍晚,英国舰队司令官见一时很难消灭这股上岛的日军部队,决定一边对小岛进行海上封锁,一边研究和制定第二天的作战方案。各舰指挥官接到命令后也陆续地来到了旗舰上。
入夜,枪炮声渐渐沉寂。疲惫的日军七零八落地躺在地上。正当他们准备好好睡一觉再来应付第二天的战斗时,突然,他们白天没有注意到的那些鳄鱼蹿出水面,张开血盆大口向他们凶猛地扑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英日海军白天激战时,鳄鱼都被吓得藏入了水中。天黑以后,随着潮水退去,一群群鳄鱼都被岸上死伤士兵身上发出的血腥气味吸引出来,这可是一顿美餐啊!已经疲惫不堪的日军被突如其来的鳄鱼的凶猛进攻惊呆了。他们虽然拼命用机枪、步枪向鳄鱼射击,但还是招架不住鳄鱼群的轮番攻击。顷刻间,惨叫哀号之声响彻整个海岛。
这时,在岛外,英军旗舰上的军官们正在讨论作战计划。突然,舰上哨兵急匆匆地跑来报告说,岛上日军突然传来激烈的枪声和乱哄哄的喊叫声,估计可能是与其他部队发生了战斗。这个情况让英军非常困惑。司令官询问值班军官有没有其他部队同英军联系。值班军官回答说没有。怎么办?司令官稍加思索,下令先派遣一艘小艇去探查情况。
东方发白的时候,前去侦察的小艇飞速地返回旗舰报告。这些从艇上下来的侦察兵个个脸色苍白,一副恐惧的样子。“报告长官,全是死人,还有鳄鱼!” 被惊吓过度的侦察兵语无伦次地说。
当英国军队上岛时才发现,满岛都是被鳄鱼撕碎了的日军尸体和上百具被枪弹击毙的鳄鱼尸体。整个小岛都被血水染红了。最后打扫完战场,英军仅找到了 20名幸存下来的日军士兵。他们都全身惊悸,不停地抽搐。看来,这些幸存者的神经也已经彻底崩溃。
就这样,由于鳄鱼的帮忙,英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歼灭了上千名日军。
军事历史故事篇2
中越两国在古代历史上就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既有友好相处又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国内出于维护“同志加兄弟”的外交需要,在出版的史书中避而不谈历史上两国的战争,越南却在讲友好时也在史书中大讲“两千年反对北方侵略史”。结果双方关系一旦出现不正常,中国人因缺乏心理准备而普遍对彼方的“忘恩负义”感到意外且难以理解。许多越南人却多能迅速实现反目成仇的角色转换。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如今的人们在看待中越的历史关系时,既要看到友好的一面,也不可讳言两国间古代的战事,并注重传统基因对今天两国关系的影响。为此,我们特约军事历史学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讲述一下历史上的中越关系中不愉快的一面。
史学界有句名言:“历史没有垃圾箱”。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把不如意的东西当成垃圾扔掉,人类每一段历史不论多么不愉快却都不能抛弃。回顾中国同越南的历史关系,友好相处是主体,不过战争和冲突也不可回避。过去许多中国人总愿意显示一种“天朝”的宽宏态度,不大计较同邻居以往的冲突,对方却常常以一种怨者心态理解历史,以不正常的心理处理相互关系。因此,客观地回顾以往的历史恩怨,以史为镜启迪今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家间保持正常关系。
华夏文化开化了山越部落,越人进入中原王朝治下的“郡县时期”
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应该从其自身的国家结构形成、并有准确文字记载算起。例如中国古代有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和“女娲补天”等传说,这只是原始社会中尚无文字时的口头神话描述,严肃的史学家都是从4000年前王朝国家建立的夏代作为中华民族国家的开端。我国周边有些国家却出于特殊的心理,总希望把自己的历史拉长军事历史,于是把民间传说和神话也当成了历史依据。
从文字记载来看,如今越南地区的历史只有2200余年,最早的记载还出于汉朝学者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如今五岭以南的“山越”人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既无文字也无政权。近代越南编着的史书《大越史记》,却认为越南人祖先为炎神农氏之后裔径阳王,其父帝“明”为炎帝三世之孙。这全系民间神话传说而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就如同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一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传说将其祖先说成“炎帝三世孙”,又显示出一种认为与北方的“炎黄子孙”有并肩地位的好胜心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地区,随后50万秦军和随军民夫进入五岭以南的山越部落区,顺利地控制当地并建立了郡县政权。后来越南史书上曾描述出有什么“瓯雒国”和“安阳王”进行“抗秦”战斗,这又是后来用于服务政治宣传的神话传说。当时山越地区只是各原始部落散居,既无文字也无政权,哪里有什么 “国”和“王”?当地部落不习惯和不愿归顺外来军队,确实有一些抵抗,不过谈不上是国与国的战争。
统一岭南的秦军将领是河北人赵佗,在秦朝灭亡后才在当地建立了“南越国”并自立为王。不久汉朝建立,他表示臣服中原,此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在长达 1000多年时间内都成为中原王朝管辖的州、郡、县行政区,汉代称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称为“千年郡县时期”。不过越南现代史书将此期间说成“延续一千多年的亡国时期”,则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曲解,因为此前岭南山越地区根本没有建立国家,何谈“亡国”?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对统治下的人民自然有压迫、剥削的一面,不过中原文明对边远地区带去的文明开化还是主流。自秦朝、汉朝起,中原王朝控制岭南、交趾一带后,带去汉字和儒学,才使当地有了文化教育。从那时起的一千多年问,当地知识分子一直用汉字,只有不识字的下层百姓才说当地方言--越语,不过也掺杂有大量北方的外来词汇,连现代越南史书也承认其最早的语系是“汉越语系”。越南史学家也承认,正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带来了铁制工具,使交趾地区农耕水平有了一个大发展。可以说,以汉字为代表的文明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南传,才使当地有了最早的文明进步,由原始部落迈入了封建社会。
越人反对中原王朝统治有过暴动,“二征夫人”被树为典型
从汉朝至唐朝末年,中原王朝对交趾地区(即如今越南北部)的统治确有封建盘剥的一面,激起过当地民众的不满。这种“官逼民反”的现象在中原其实也很普遍,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容易引发自立政权。东汉初的公元37年,交趾太守苏定实施暴政,引发了当地民众反抗。两个女首领征侧、征式姐妹乘机聚众造反,陆续攻克六十多座城池。
据后来的越南史书称:“山西一带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说,二征夫人的母亲叫谩善,本是雄王的外曾孙女”,早就有独立建国的心思。公元40年3 月,征侧和妹妹征式举兵后,当地许多人纷纷响应,攻打东汉在交趾的统治首府赢偻(令越南河北省顺城),交趾、九真、日南和合浦(在如今中国广东省内)四个郡也相继爆发了暴动。据称暴动者一度占领了65个县城,征侧被推祟为“征王”,在两年时间自立建国。
岭南地区的暴动,惊动了东汉王朝。东汉光武帝刘秀派遣伏波马援率军2万南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平定岭南,征侧、征式于公元43年兵败自杀。
在中国史籍里,马援是“平乱”英雄,可是后来越南史书却把“二征夫人”写成了使“民族独立重新得到了恢复”和建国的“民族英雄”。如今河内的“二征庙”是重要名胜,从越南阮氏王朝的帝王到后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都到此祭拜。称“二征”是越南的开国之主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服务于鼓动民族情绪,并把“建国史”拉长到汉朝。
如何看待“二征”的暴动呢?中国古代史籍这两人称为“女贼首”,在新中国成立后颂扬反封建王朝起义的史学思潮影响下,又有人将其看成“起义领袖”。周恩来访问越南时,曾由留学法国时便相交的胡志明陪同游览河内市区,看到许多民众向一个庙进香非常拥挤热闹,便询问是什么地方。身边的那位当年的“革命老大哥”有些为难地说明了这是“二征庙”,然后想回避这一话题,周恩来却说也可以代我表示一下祭祀。在中越关系恶化时,越南有人曲解这一举动,说成是为“侵略”道歉。其实周恩来的举动表现的是当时中国国内的一种思潮,只是称赞反对封建王朝的起义者。
“二征”暴动该怎样评价呢?按不同的历史理解可以有不同的称谓,或说成“反贼”,或称为“起义领袖”,马援平定她们也可冠以“平乱”或“镇压起义”的不同定义。不过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当时交趾地区毕竟是汉朝的行政管辖区,着名的“伏波”马援的军事行动毕竟是处理国内问题,这与越南史书中所说的“侵略” 完全不是一个性质。
在三国的吴国、南北朝和隋朝统治交趾(后称交州)期间,越族人一再发生暴动,唐朝重新平定当地并改名“安南”,此名在后来千年间成为当地称呼。唐末藩镇割据后,公元906年唐朝任命安南豪强曲承裕成为节度使,朝廷实际上对其已不能控制,越南史书又将此人称为“民族独立的奠基人”。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安南节度使曲氏集团也割据当地,不过又一度被立都广州的南汉国控制。不久,安南节度使吴权指挥当地军队在白藤江上打败了南汉国军队。取得这个“白藤江大捷”后,938年,吴权废除了中原王朝任命的节度使职务,自称为王。
公元968年,吴朝被“大瞿越国”(也称丁朝)取代。丁朝对北方只称万胜王,在内部却已经称皇帝,等于宣告了越南正式独立。
军事历史故事篇3
毛泽东1945年在赴重庆谈判的43天里,除了忙于谈判事宜,接受采访,还频频访问国民党诸多政要、各党派民主人士等。其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
两次巧遇蒋介石
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抵渝后,当晚蒋介石在林园官邸设晚宴。翌日,当晨光熹微时,毛泽东便起床散步了。透过繁技密叶,毛泽东依稀看见一人低头背手向他走来。行至跟前,毛泽东叫了声“蒋委员长”,蒋介石一愣,继而笑着说:“哦。润之先生,你怎么不多睡会儿,听说你有夜晚工作,白天睡眠的习惯?”毛泽东莞尔一笑:“有道是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啊!委员长是否有同感?”“有的,有的。”蒋介石一边应付着,一边说:“好吧,润之先生,坐下聊聊。’此乃毛泽东首次邂逅蒋介石。
9月3日,毛泽东又行出访。本拟造访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但又闻蒋介石在于处,于是决定先行拜访居于左近的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从戴宅出来后,毛泽东再到于处,突然见前面有人来,走近一看又是蒋介石,他客气的问毛泽东:“先生何往?”毛泽东坦然告之,蒋介石不乏怔忡,旋即佯笑道:“好,见见好……”此乃毛泽东第二次邂逅蒋介石。
“客随主便”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王炳南,把王昆仑、屈武、侯外庐等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请客人们落座。“红学”名家王昆仑说:“此次谈判,恐怕收效甚微。”毛泽东诙谐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大家再推一把,拉一把。国共两党准会结婚。”侯外庐教授担忧地说:“国民党犹如病入膏育、风烛残年的老人,共产党又好比是一位青春正茂的妙龄女郎。这样两人结婚自会希望渺茫。”毛泽东打趣说;“老头子刮刮胡子净净面,不就行了吗?”众人轰堂大笑。
王昆仑沉吟慨叹:“即使结了婚也是悲剧哟!”毛泽东悠然正色道:“当前蒋介石正玩弄着发动内战与和平谈判的两面手法,牛魔王、白骨精忽而变作正人君子。我们也要变的,要学孙悟空闹龙宫,闯地府,七十二变,外加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我们的目标是四个字‘和平民生’,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他愿意边谈边打,我就边打边谈,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
小纸条
重庆谈判期间,桂园警戒森严。一天,负责警卫的宪兵一团团长蔡隆仁值完夜岗,突遇同乡钱剑夫(当时在行政院供职)。钱剑夫关切的问:“是否见到毛先生了,”蔡隆仁回答:“见是见到了,却正为他提心吊胆呢?毛先生常常走出来散步。他走出院子,走出围墙,走出大门,竟至走到大马路上去了。保卫工作太难做呀!”
“那你想了什么办法?”钱剑夫又问。蔡隆仁说:“有啥法子呢?上前劝阻,不敢;托周恩来先生传话,不便;向上报告吧,显得我无能。”钱剑夫即刻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16个字:“晨风加厉,向露为霜;伏莽葚虞,为国珍重。”然后叮嘱蔡把纸条夹在送给毛泽东看的报纸中间。翌日,毛泽东在翻阅报纸时,果然发现这张小纸条,问:“这是什么?”蔡隆仁说:“这是我的一个同乡写来给您看的……”毛泽东当下领悟对蔡隆仁说:“请对你这位同乡转达我的谢忱,承他的好意,我不会再单独走出桂园了。”
“补张收条吧”
1945年9月12日,毛泽东在重庆见到了阔别20多年的老朋友、“九三学社”的创建人许德珩及其夫人劳君展。叙谈中军事历史,毛泽东谈起9年前他初到延安时,曾获得北平的进步文化教育界朋友的关怀与支持,送来了十分珍贵的布鞋、怀表与火腿等物品。许德珩笑着指着劳君展说:“这都是她的功劳哟!”原来,那是1936年深秋的一天,中共地下工作者徐冰夫妇来访,谈及延安物资供应十分困难,领导人连只怀表都没有。劳君展当即决定拿出积蓄300元钱,买了12块怀表、30多双布鞋,包装妥后便交给徐冰夫妇带去延安。
毛泽东知晓原由后深受感动,随即风趣地对作陪的周恩来说:“现在补张收条吧!”顿时席间一阵欢笑。
看过军事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