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名是谁取的?
“中华”这一名称与华夏民族的聚居地有关,华夏民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地区。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出生于黄河中游,之后建立的夏、商、周王朝的国君都是他的后裔,自称“华”或“夏”,即中原地带,他们认为此地居四方之中,后世又称为“中华”,后来“中华”便成为整个中国的代称。
“中华”后来成为对中国的代称有一个历史过程,真正确定“中华”这一称呼的那就是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后,好大喜功,不仅给自己取了个好名字。从圣王“三皇五帝”中取名曰“皇帝”,也给大一统的国家取名曰“中华”。
“中”即地理位置之“中央”,春秋战国中原地区主要是指黄河流域一带,而秦国的发源地却不在这个范围内,并且偏离政治中心,秦朝建后,秦始皇便以都城为中心。
“华”指的是华夏民族,特指汉族,周代文献《左传》记载,“西周分封八百诸侯国,是为诸夏”。也就是说,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人也就是华夏人,当时秦国人被称为“黔人”,为蛮狄之族。然而秦始皇认为经过“诸夏之战”、春秋战国的大乱,各国之间的血脉早已交融,就无谓华夏、蛮夷之分,都是华夏民族。
归之,秦始皇各取“中原”、“华夏”各一字而称“中华”,结合了地理位置和血脉才是中华大地,疆域和人民是国家的核心,不可侵犯,所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作者: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