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刘歆
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成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
——范文澜《中国通史》
西汉建立之后,文、景两代皇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强盛的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相应的,汉初的学术思想也自由宽泛起来,这使儒学得到极大复兴,秦朝时藏匿的很多儒家典籍纷纷现世,一些归隐的儒士也重返社会。董仲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事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故乡在广川(今河北景县),邻近历史上盛产儒士的齐、鲁、燕、代,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出生于公元前179年的董仲舒自幼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这对他日后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141年,颇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登基,他爱好文学,崇尚儒术,给儒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7年后,汉武帝下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董仲舒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而出,以贤良对策,后世将他此次的对策称为《贤良对策》(也称《天人三策》)。就是在此对策中,董仲舒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郁积已久的无数儒士的心声,以及“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并被汉武帝采纳。
其后,董仲舒先后担任易王和胶西王的国相,直到公元前121年辞官回乡,开始著书立说。即使如此,董仲舒仍然倍受武帝尊敬,每当朝廷有重大事件,都要特意派人去询问董仲舒的建议。公元前104年,汉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代大儒董仲舒逝世,他所建立的新的思想体系,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董仲舒构建的思想体系不是纯粹的儒学之说,而是以适应社会大一统为依据,兼容诸子百家思想的新儒学体系。其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创造了万物和人,因此,人应该顺从天意,通过内省才能“知天”、了解天道,才能达到“天人合一”。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无疑将统治者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秩序化、合理化,而由此推出的“三纲五常”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在人性论方面,董仲舒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由天决定的,因此提出了“性三品”说,即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人天生就是善人,包括帝王和当权人物;中等人要通过教育才能达到善,主要指地主;下等人的性天生就是恶的,不必也不能受教育,只能服从统治。这些理论仅仅是董仲舒用来麻醉人民的,对于君主,他则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主张君主不仅要“求贤”,更应注重“养士”,同时提出了新的选举方式。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即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他认为六经各有所长,应该兼具其长,但他本人也只对《春秋》公羊学十分精通。董仲舒学生众多,其中有很多人成为朝廷重用之臣,据说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曾是他的学生。
作为西汉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从他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贤良对策】《贤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在汉武帝下诏举孝廉、策贤良时,应诏奏上的对策。在这篇对策中,董仲舒提出了革除弊政、重视德治的政治主张,罢黜百家学说、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及大一统的理论。董仲舒提出的这些思想对中国后世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此书行文明晰通畅、论理精湛独到、语言朴实无华,不仅是汉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