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
成书于秦代的《吕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杂家散文集。作者署名的是吕不韦,此人这里不做详尽介绍,因为在刚刚播过的历史大剧《大秦赋》中,“吕相国”已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了。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关于吕不韦撰《吕氏春秋》一事,在其本传有具体记载: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 《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从中可以看出,吕不韦开始撰此书的目的是出于与四公子攀比,并且如此明确地以自己的名字定书名,并以文章自负者,在先秦时代应是第一人。可见,吕不韦确有与人一较高下,著书立说以文章传世,青史留名之意。
《吕氏春秋》内容极为庞杂,吕不韦在组织士人编撰时,明确了要集儒、法、墨、道、兵、农、名及阴阳各家思想于一炉。清代文人汪中代替学者毕沅,在其所出的《吕氏春秋》序言中指出,其《劝学》等四篇与《学记》相表里,《制乐》等七篇皆论乐之作,《贵生》等五篇是道家之言,《荡兵》等八篇为兵家之言,《上农》等三篇为农家之言,指出其“不出于一人之手,故不名一家之学”。正因为如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吕氏春秋》虽兼有诸子之说,但亦有其基本思想倾向,汉代高诱在其《吕氏春秋序》中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荀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认定此书之主要倾向是道家,大抵是不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观点对历史的发展持进化观点,主张因时制宜,反对墨守成规;在政治上既主张君主“法天地”,无为无不为,又强调民本德治,主张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作者对当时的统治者多有批评指摘。此外,书中还记叙了有关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对音乐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吕不韦出身商贾,学问根基不深,他当主编,组织宾客士人著书之举又在秦统一中国之前,故思想比较自由,书中的观点,既不完全代表秦王朝的政治倾向,也不完全是吕不韦自己的思想观点。反映在文章中,就表现了某些言论相当随意大胆。如《贵公篇》讲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圜道篇》说“今世之人主,皆欲万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孟冬纪》中之《节丧》《安死》等文,也对“今世之人主”有尖锐的批评。这些文章均有放言无忌之特点。全书虽出于众手,但编排严谨,体例一致,览、论、纪各部分自成系统而又互相关联,构成完整体系。其文章组织严密,论述透辟,广泛吸收了各家散文的长处。作者不事铺张渲染,文风平实,但也能取譬设喻,深入浅出,使作品富于形象性。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黎丘丈人”等寓言,简练传神、寓意深刻,至今仍为人们称引。书中纂辑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有些故事成为后人常用的典故。有的篇章仅在开头点明中心观点,然后用多则故事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这种写法对后世的《说苑》《新序》等书有一定影响。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诸子各家的思想由尖锐的斗争开始走向融会。《吕氏春秋》之成书,其思想、其体例、其文风,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西汉刘安所编撰的《淮南子》,便是仿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