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曹操是一个思维超前、不受礼法拘束的君主,这应该和他出身宦官世家有关。算起来他杀死的名士不算少,史书上有名的就有孔融、边让、崔琰等人,不知名的还有更多。相比较而言,崔琰之死从表面上看有些冤枉。他是说了让曹操生疑的话才被治罪的,但是崔琰本身说那句话时并没有冒犯的意思。那么崔琰之死究竟为何故呢?让我们一起探寻一番。
耿直清正、名望卓著崔琰,字季珪,出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崔琰为人博学多才,耿直清正。原来跟随袁绍,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又被曹操征辟入朝为官,在朝中颇有名望。
根据正史记载,关于崔琰的耿直清正还有一段小故事。话说曹操刚打下冀州的时候,在查清户籍后,发现能够从中选出三十万士兵,一高兴便出口赞叹:“冀州可真是个达州啊!”崔琰听了,便立即出来劝道:“现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涂炭,明公你打下冀州不先安抚百姓,治理内政,反而先关心有多少兵员可得,这不是一个明主应该做的事。”当时曹操在击败了袁绍之后,俨然已经是北方霸主了,几乎没有人敢直言犯谏。而崔琰这种一盆冷水浇在曹操头上的行为,在其他同僚看来实在是太挑衅曹老板的权威了。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短短两句话却看出不小的问题,宾客为何皆伏失色?曹老板的面子是那么好驳的吗?曹操“改容谢之”那是因为政治需要,他作为曹魏领袖人物不好随便翻脸,但是他心里一定是不舒服的。因为就算崔琰说得是对的,但是会来事的臣子会选择私下里跟曹操说,而不是像这样当众落领导的面子。
△曹操剧照
随着胜利果实的一步步扩大,曹操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威望。而崔琰这样耿直敢言的臣子就会时不时地触犯到曹操的颜面。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曹操的野心很大,他要做魏王,还要以魏代汉,这时让他忌惮还喜欢直言犯谏的臣子,就显得很碍事了。如果有契机,那就不留情面地除掉好了。
而这个契机后来还真就来了。
公心直谏,夺嫡险恶崔琰可能是大实话说惯了,就容易忘记避讳一些事情。曹操曾在曹丕和曹植谁做继承人一事上犹豫不决,便私下里向众臣咨询意见。其他人都是私下委婉表态,只有崔琰公开向魏王说立长子的制度不能废,他会以性命来拥护长子曹丕作为继承人。这样的话,其实说的有些失分寸了。
曹操问众臣意见,那是他给众臣们面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测试一下众臣的反应。而崔琰这样的话相当于替君王下决断,又是在选继承人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替君王下决断,这绝对触碰了曹操的逆鳞。
△崔琰剧照
不愿屈服,因言获罪凡事都有个历史积累,从令曹操忌惮,到大胆干涉曹操立储之事,崔琰其实已经上了曹操的“黑名单”,因为在曹操看来这种名臣不容易控制,还老管闲事,没把柄则罢了,有把柄就顺势拿下。
在曹操进位魏王后,杨训上表赞颂曹操,被人指责是阿谀奉承之徒,因为崔琰是杨训的举荐人,所以崔琰也被指责是识人不明。崔琰不忿无端被人指责,就说了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原本是说这些嚼舌头的人不通情理,无端指责聒噪。可是传到魏王曹操的耳朵里就成了崔琰心怀怨怼,不忿曹操僭越称王。曹操当时正是敏感的时候,一点都容不下别人对他的指摘,再加上以前的事情,就决定整一整崔琰了,罚他做苦工。结果崔琰也是一个有骨气不低头的人,曹操一生气就让他在狱中自尽了。
结语崔琰之死,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个正直的老臣不懂得向君王妥协,还触犯君王逆鳞,最后被杀的故事。虽然感到很惋惜,但是也提醒后人,做事还是圆润一些为好,不要无端自讨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