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2020-07-02综合552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曹操是一个思维超前、不受礼法拘束的君主,这应该和他出身宦官世家有关。算起来他杀死的名士不算少,史书上有名的就有孔融、边让、崔琰等人,不知名的还有更多。相比较而言,崔琰之死从表面上看有些冤枉。他是说了让曹操生疑的话才被治罪的,但是崔琰本身说那句话时并没有冒犯的意思。那么崔琰之死究竟为何故呢?让我们一起探寻一番。

耿直清正、名望卓著崔琰,字季珪,出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崔琰为人博学多才,耿直清正。原来跟随袁绍,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又被曹操征辟入朝为官,在朝中颇有名望。

根据正史记载,关于崔琰的耿直清正还有一段小故事。话说曹操刚打下冀州的时候,在查清户籍后,发现能够从中选出三十万士兵,一高兴便出口赞叹:“冀州可真是个达州啊!”崔琰听了,便立即出来劝道:“现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涂炭,明公你打下冀州不先安抚百姓,治理内政,反而先关心有多少兵员可得,这不是一个明主应该做的事。”当时曹操在击败了袁绍之后,俨然已经是北方霸主了,几乎没有人敢直言犯谏。而崔琰这种一盆冷水浇在曹操头上的行为,在其他同僚看来实在是太挑衅曹老板的权威了。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短短两句话却看出不小的问题,宾客为何皆伏失色?曹老板的面子是那么好驳的吗?曹操“改容谢之”那是因为政治需要,他作为曹魏领袖人物不好随便翻脸,但是他心里一定是不舒服的。因为就算崔琰说得是对的,但是会来事的臣子会选择私下里跟曹操说,而不是像这样当众落领导的面子。

△曹操剧照

随着胜利果实的一步步扩大,曹操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威望。而崔琰这样耿直敢言的臣子就会时不时地触犯到曹操的颜面。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曹操的野心很大,他要做魏王,还要以魏代汉,这时让他忌惮还喜欢直言犯谏的臣子,就显得很碍事了。如果有契机,那就不留情面地除掉好了。

而这个契机后来还真就来了。

公心直谏,夺嫡险恶崔琰可能是大实话说惯了,就容易忘记避讳一些事情。曹操曾在曹丕和曹植谁做继承人一事上犹豫不决,便私下里向众臣咨询意见。其他人都是私下委婉表态,只有崔琰公开向魏王说立长子的制度不能废,他会以性命来拥护长子曹丕作为继承人。这样的话,其实说的有些失分寸了。

曹操问众臣意见,那是他给众臣们面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测试一下众臣的反应。而崔琰这样的话相当于替君王下决断,又是在选继承人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替君王下决断,这绝对触碰了曹操的逆鳞。

△崔琰剧照

不愿屈服,因言获罪凡事都有个历史积累,从令曹操忌惮,到大胆干涉曹操立储之事,崔琰其实已经上了曹操的“黑名单”,因为在曹操看来这种名臣不容易控制,还老管闲事,没把柄则罢了,有把柄就顺势拿下。

在曹操进位魏王后,杨训上表赞颂曹操,被人指责是阿谀奉承之徒,因为崔琰是杨训的举荐人,所以崔琰也被指责是识人不明。崔琰不忿无端被人指责,就说了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原本是说这些嚼舌头的人不通情理,无端指责聒噪。可是传到魏王曹操的耳朵里就成了崔琰心怀怨怼,不忿曹操僭越称王。曹操当时正是敏感的时候,一点都容不下别人对他的指摘,再加上以前的事情,就决定整一整崔琰了,罚他做苦工。结果崔琰也是一个有骨气不低头的人,曹操一生气就让他在狱中自尽了。

结语崔琰之死,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个正直的老臣不懂得向君王妥协,还触犯君王逆鳞,最后被杀的故事。虽然感到很惋惜,但是也提醒后人,做事还是圆润一些为好,不要无端自讨忌恨。

相关文章

《新三国演义》有哪些主要的角色?

《新三国》由高希希导演指导可谓是群星汇聚了,这样一部大戏,我认为剧中最出彩的角色是曹操了。和老版本的三国演义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曹操更符合历史,更加的贴近曹操这个人物,不得不说老版的三国的鲍国安老师饰演的曹操是一代人眼中的经典,但是陈建斌饰演的曹操更为真实,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里最具英才伟略的人物,鲍国...

曹植是怎么死的?怎么样?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曹植,曹丕的亲兄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曹丕,曹操合称「三曹」。后世将曹植与李白,苏轼并称为诗中上品。才情横溢,郁郁而终。 七步成诗,才高八斗 曹操雄才大略,一生妻妾成群,有儿子 25 位。文有曹植,武有曹彰,神童曹冲,文武双全汝曹丕。曹植与曹丕,曹彰,曹熊为一母所生...

刘表如何看待刘备来荆州当说客?

刘表何人?他最看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刘备投靠刘表,二人各有各的心眼。由于刘备是客,刘表为主,刘备只能任由其差遣。后者屯兵新野,给刘表看门。 刘表对天下的态度是作壁上观,袁绍和曹操打响官渡之战,别说刘备劝他偷袭许昌,就算他手下的谋士劝他,他也是不为所动。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

曹操当年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你理解多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曹操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他终生的目标理想是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新的政治秩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统一全国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活下来。在曹操的一生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提现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可以说不择手段。但曹操这句“宁教...

你喜欢于和伟吗?为什么有人说“于和伟之后无曹操”?

非常喜欢! 于和伟不仅颜值担当,更是靠演技吃饭的实力派;称得上是老戏骨了。《爱的多米诺》、《刑警队长》、《下一站,别离》、《猎毒人》《军师联盟》等等都是经典之作。 尤其是《军师联盟》饰演的曹操,能够不拘泥于“乱世奸雄”刻板印象,而通过眼神、体态、气质等细节,以及细腻而不失爆发力的演技还原“白脸曹操”...

三国时期的华佗是怎么死的?

东汉末名医华佗死于“厌食事(厌恶吃侍候人的饭)”。 华佗医术高超,天下闻名,后被曹操召为私人医生“常在左右。”但华佗本是文士,“兼通数经”,曾被举孝廉,且被太尉征辟,他“皆不就。”他时常悔恨自己身为士人都只能以行医为业,深以为耻。被曹操召为私人医生后,这种耻辱感愈发强烈,便以收到家书为由告假归家。第...

陈建斌新三国为什么减掉了很多故事情节,例如诸葛亮去世后的就不演了?

新三国不是新三国演义,也并非正史三国志,也不是任何一个版本的三国历史。新三国只能说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糅合了一些正史,一些野史,一些学者的三国观,以及民间,网络上长期流行的一些段子,老梗,形成的所谓三国,拍摄方自称是现代价值观的三国,所以叫新三国。 新三国新在何处呢?和老三国相比,有哪些亮点呢?...

诸葛亮出使东吴代表的是谁?

三国初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番混战,逐渐消灭了多路诸侯,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军事实力与日俱增,但雄心大志的曹操并未因此满足,而是要努力要完成统一大业,在养精蓄锐准备充分后,再次领兵南下,准备扫平刘备。 而此时刘备兵微将寡,没有稳定的领地,实力与曹操更是相差悬殊,如果与曹操交战,无...

曹操杀害华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华佗汉朝一代名医,传奇人物,(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

“衣带诏”恐有人假借献帝之名,怕惹祸上身,刘备的逃离对吗?

我是老才杂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衣带诏"恐有人假借献帝之名,怕惹祸上身,刘备的逃离对吗?我的回答是对。观点如下: 1."衣带诏"真实性存疑,董承自称持有"衣带诏"却无真屏实据无法证明是真诏,当然可以不奉诏。 2董承与曹操存 巨大的权利之争,矛盾丛生,刘备是董承利用的棋子不言而喻,成功了董承是...

华佗能治好曹操的病吗?为什么?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苦于头风,每次发作心乱目眩,所以招华佗在自己的左右为他保驾,华佗给他施予针灸治疗,常常是随手而愈。曹操的头痛后期经常反复发作,后华佗向曹操建议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我们...

建安时期,存诗最多成就最高的曹植为何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诗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有80多首诗歌,40多篇文章。无论从数量、作品影响上看,曹植堪称魁首,因此后世已经习惯于称他“建安之杰”。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评价曹植时说过:“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陈思就是做过陈王的曹植,去世以后谥号是“思”,所以人们把曹植又称为陈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