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门 由何而来?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其目的是沟通被 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 水沟。1913年,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 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在其地上兴建 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 道,命名为北新华街。
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 打通,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 一线,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 右街,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 干道。但因正阳门外的富商担心此举会导致 行人分流,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遂行 贿权要,游说当局,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 不利于总统。
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阻 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1926年4月,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 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 处的城墙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 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命名为和平门。1958年, 为改善交通,将和平门门洞拆除,形成更为宽阔 的城墙缺口。
复兴门和建国门则是日寇侵占北京时,在 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 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 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 改为“建国门”。1946年11月何思源接任市长 之后,曾“修建复兴门等城防工程共十三处”, 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10米宽的拱券门 洞,并加装了铁门。
1955年,为展宽道路,将 复兴门的门洞拆除,拓宽了缺口。而建国门则从未建造门洞,一直是缺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