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来自义的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点
新城市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规划,因为二至他们认识到许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性策略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例如交通系统(特别是公交与捷运系统)的贯联衔接问题、税收区划及税收分担与共享问题、环境污染与污染治理问题、农田与自然保护区问题、教育系统相松病总制套延(特别是中、高等教育)问题、政策不公与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等。但如果将这些问题提升到了州或国家层奏次,似乎又过于扩大了,也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节卫粒肥损可,比较适宜可行的区域规划范围穿础银厂器湖九治史队,是一个大城市区或是由几个毗邻大城市区联接而成的区域。而在这样一个区域之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一些市、镇、村落。
区域规划的目的是要保障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社会公平终概、环境健康。为此,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区域规划要点:
(1)首先承认城市增长的必然性,容许其增长;
(2)建立永久性乡村保护区(带),确保其今后不会被城市发展所侵吞;
(跑权明标面沿响足虽语用3)建立临时性乡村储备区(带类),以备将来高质量的城市发展之货用;
(4)明确设定区域性廊道(铁路、高速公路、水道念、绿带、野生动物通道等),作为区域内不同地方之间的联系纽带或分隔界线,形成区域基本架构;
(5)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大的交汇点为中心组织空间开发,形成节点状马新燃社鱼室布局、整体有序的网络结构;
(6)正视郊区化蔓延后的既成现实,设法修补、填载威氢弦商爱期宪足践开充、整合松散碎裂的现有郊区时磁素财交扩既内烟;
(7)在与中心市区毗邻的边缘区段,应按照城风市内部邻里街坊的模式组织空间照维开发。而在更远的外围地区,则按初照镇或村的模式进行,每个镇或村都有各自清晰的核心与边缘,基本功能齐备;
(8)注意某地住宅开发量与当地工作机会、教育设施条件之间的平衡;也注意这些要众否着集欢此依活扩创素在区域内不同地方之间的平衡;
(9)尽可能顺应地形、保持地貌、避免大兴土木,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 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他们倡导每个区段(尤其是邻里街坊)的功能多样化和完善化,从而促使各个区段独自生长成为有机的城市细胞。为此,他们提出了在这个空间层面规划设计的几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前面已提及的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几个最基本特点: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新城市主义认为这一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也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体化的环节,也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如何做到紧凑而不拥挤?如何营造出让人可以步行且乐意步行的环境?如何吸引人们走出家门而介入公共生活?如何让人们接受一个多元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混合)的社区?如何同时兼顾行人、汽车、公共交通而不顾此失彼?所有这些问题的确是对设计师匠心与功力的极大考验。其中,“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是关键原则。为此,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1)街区的尺度控制在长600 英尺(183米)、周长1800英尺(549米)范围以内;
(2)街道不宜过宽,以便于步行者穿越。例如: 干道宽度大约34英尺(10米),标准街道宽约24英尺(7米)等等;
(3)道路两旁及道路中央设立绿化带,美化街道同时又收缩了道路视觉尺度,减少行人穿越街道时的心理压力;
(4)人行道至少4~5英尺宽(1~2米);
(5)中心商业街尽量为步行专用街;
(6)减少地上大面积停车场,改用地下停车以及沿街边停车的方式;
(7)留出足够多的建筑退后带(收进带),与人行道、沿街停车带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城市街边公共活动空间。并设计一些门廊、凉篷、露台、台阶、屋檐出挑等建筑细节,以提高街边公共活动空间品质;
(8)建筑物应将正面、门、窗开在临街一面,而车库、垃圾桶必须安置在背街;
(9)建筑物风格应与周边建筑语境相协调,尊重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传统;
(10)强化突出公共建筑物(学校、教堂、邮局、剧院、市镇厅、图书馆等)的景观价值与视觉地位,以公共建筑作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