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选举人才方面,衡量标准是什么?
古代文人
千年文化,浩然史观,关注我,帮你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和经济政策,被推翻后由下一个朝代传承或废除,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一个文化经济繁荣的时期,在那个时候并没有种族歧视,所以汉人纷纷进京赶考为清朝贡献才智。
既然考生都进京赶考,考的是什么,考试的文体又是什么样的?清朝科举考试实行的是八股文,八股文在明清时期是盛行时期,为什么明清朝要将科举考试的内容规定为八股文?八股文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古代科举
八股文是在我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条件下,逐渐发展形成和产生的,八股文的对仗句完全不同于四六骈文,八股文中所谓的八股是四组对仗文字,但这四组对账文字是非常特殊复杂的思维产物,八股文是什么,又在何时产生的呢?
八股文也可以称作制义、制艺、时文或者八比文,它的雏形最早起于南宋,而北宋的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当时的八股文还是比较自由的散文形式,根据《科举制度和中国文化》记载南宋时期经义的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他们最早的出题范围则是限制在《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等儒家学派的范围中。
其实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最早的八股文雏形已经在南北宋时期形成了,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才逐渐变得严格起来。并且在明朝时期,八股文有了固定的格式,这只是八股文的发展过程,那么八股文的用途是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所要求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发展已非常的严格和完善,明朝考试时,八股文的内容必须与朱熹相同,这一制度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各种丰富多样内容的出现。如果有观点不同的文章出现那么将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所以说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也是极其刻板的,就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书写的难度非常高。
状元曹鸿勋殿试策
后来明朝被推翻后,顺治三年时宣布继续沿用明朝的八股文,恢复科举进士,在原来的制度上做出一些改变。后来康熙皇帝继位,康熙认为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只是一些空有其表的学术问题,对于政治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于是在1663年时废止八股文,但这只是暂时的废止,并没有完全废除。
关于科举制的废除,朝廷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两年后朝中一大臣上书:“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言微旨,以观心术,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于是在1688年康熙恢复了八股文, 在1738年朝中的兵部侍郎上书给乾隆皇帝:“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乾隆看了以后召集朝中的大臣讨论科举制度是否废除,最后的结果却是没有人提出来可以替代科举制度的方法,所以此次提议作罢。
八股文毕竟是一种以考试存在的文体,同时也是清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八股文的衡文标准究竟是什么?
首先“理”、“法”、“辞”、“气”是衡文的落脚点,清朝时期的科举制是沿袭的明朝旧制,以八股文为主要的考试文体,从最低等级的童生入学考试到科举的殿试,不论是县、府、乡试、会试、院试都要通过八股文考试,通过八股文考试的学生会步入官场,仕途光明,国家也是通过八股文取才。
根据《硃卷》记载:“文以气为主,然必理精法老,笔健词赡,其气乃郁勃而不可御,知此卷之擅胜大有在矣”,而且《硃卷》中还有很多句子都提到了当时有关八股文理、法、辞、气的层面。而清朝末期的刘熙载在其所撰写的《经义概》中也提到“文不外理、法、辞、气、理取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来当时八股文写作的要求,必须要贴近理、法、辞、气。在我国传统的文体中,八股文是最直接论道的一种,即儒家为维持封建统治伦理,而八股文的命题特点则是以《四书》为主,《五经》为次,八股内容也是写出了儒家经典的“义理”。
贡院
如果说“理法辞”是八股文写作时必须要具备的三个要素,那么气是依靠文章字句等安排相继呈现,当考官批阅到这么多的层面,要靠什么来衡量科举考试文章优劣?
清朝雍正十年命令士官以清真雅正为标准来判文,考生所阐发的义理要有发明和新意;文辞要言之有物,是不能胡乱编造的,还要清真古雅,而“故凡用意险仄纤巧而于大义无所开通,敷辞割裂鲁莽而于本文不相切,比及驱驾气势而无真气者,虽旧号名篇,概置不录。”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清朝以古文为时文的观点,八股文写作时融入古文的笔法,既有古文的气息又有时文的声调,而录取的文章也就以此为标准。而且清真古雅的文章对于理辞气的要求其根本就在于要知道《六经》的义理、而且必须要贴近考试题目,以三代两汉之书为取材对象,如果要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话,就要饱读周、秦、汉、唐、宋的文章,并有正确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清言之有物,进而通过科举考试。
从这里可以见得所谓的清真就是“理之是”,必须是宋元时期儒家所阐发的义理,不可以是别的文章见解,否则不“清”也不“真”。与“清真雅正”背道相驰的就是“法诡于先型”,题目既不创新,文章也不新颖,这不符合国家征收人才的标准,所以不会选择录用。其实很显然八股文中所谓的清真典雅,就是用简洁、典雅而富有新意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自己所领悟到的孔孟之道,儒家学术。
号房
所以,考官根据所谓的清真典雅这一标准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来评判考生写的文章,进而分出高低,但毕竟那是古代,一份试卷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考试一样避免误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考生试卷大打折扣。
针对于这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也尽量避免弊端,使科举考试的制度公平公正。在考生们答完卷后,由几位考官按照清朝的衡文标准用共同斟酌的方式去评判考生的分数,而不是只有一位考官凭自己的好恶去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力所能及的避免了误差。
所以八股文真正的衡文标准是“清真雅正”,是对科举考试的“理、法、辞、气”落脚点的要求。清朝时期的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衡文标准——醇正典雅,但又在其基础上发展成了清真雅正,也是对衡文标准的总结。
号房
这一标准下使八股取士判卷有了统一的尺度,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随意性,将一些不合要求的试卷淘汰出去,从而保证行判卷的合理性。而清朝再三强调八股文衡文的清真雅正,其实际上的意图是把世家子弟引入到儒家道统上,培养出真正富有学识的儒家子弟,从而符合政府需要的人才。在科举制度下,考取功名是当时学子们的目的,但尽管清政府设想如此之好,但腐败的风气仍然难以收到实效,从这一方面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缺陷。
参考文献:
•《科举制度和中国文化》
•《硃卷》
•《经义概》
千年文化,浩然史观,关注我,帮你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文章由浩然史观原创发布,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