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适合初中生看吗?
“罗生门”我推荐高中以上的学生看。《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观看“罗生门”的群体特征不一样而解读也不一样。我作为学历史的,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探讨历史是什么的时放映给我们这部电影。所以以历史的角度去解释了本片。
《罗生门》——观后感
这是一部日本导演黑泽明饱受赞誉的黑白片。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
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在这里避雨的人谈论“竹丛中”的杀人案。
一开始,在“罗生门”避雨的和尚和樵夫,表情奇怪,都疑惑着某一问题。这时又来了一名汉子。在这位汉子的追问下和尚和樵夫终于说出了整段故事,四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这样影片也是进入了正题。
他们疑惑的事是“竹丛中”的杀人案。而和尚和樵夫两位为这件案,在巡捕官署做过证人。
三天前的中午和尚曾在山路上遇见一个武士牵着马对面走过,马上坐着他的妻子,樵夫则是首先发现死者的报案人,他说死者倒毙在离山路不远的林子里。后来和尚认出胸口被扎过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
4个版本分别属于远近闻名的强盗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死者本人和樵夫;死者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强盗骑着武士的马,带着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获,他当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两人被带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进行。强盗供认,武士是他杀死的;女子则说,是她用自己的护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却说,他是自杀的。最后樵夫不得已的情况下说出了他自己所称的真相。樵夫所看到的版本是 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战斗。武士说:“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还骂女人:“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那强盗也顺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气极,破口大骂,骂他们胆小鬼,骂他们名不副实。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一个砍进树里,一个插进地里,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强盗终于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了武士,自己还在索索发抖。
4各不同版本的故事,4个不同心理角度的诠释,4各不同篡改的事实,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与猜测。4个陈述者各有各的?、各有各的伪装,最后形成4个不同的谎言。强盗伪装的彪悍、武士对妻子的憎恨、妻子的极度恐惧以及樵夫的偷匕首等种种缘故使真实的事实多了几层神秘的面纱。
影片末尾,罗生门后壁角下传出啼哭声,原来是个弃婴,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剥下婴儿的外套就走。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和尚感谢他:“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人。”
人心缺陷与认知事实真相的关系问题,导演并未给出最终的答案。
汉子所说的这一句似乎可以概括本片的故事。“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
本片重点表达出了一种人性的贪焚欺骗和丑陋,但最终婴儿的出现证实了“妨碍认知事实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碍,虽然难以克服,毕竟不是不可克服;”这也说明,导演起码有一只眼,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本片的故事是完整的、开放的、没有终止符的,因此留给了观众许多的问号及感叹号。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一件历史事件的复杂化。以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话,被杀的武士是第一人,也就是他的话是最可信的。第二是武士的妻子和强盗。最后是樵夫所说的版本。但可惜的是,他们的话都被隐瞒所遮。因此不可以轻信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话。对比他们几个所说的故事及其从他们各个的角度分析来话,反而樵夫所说的更接近事实似得。但我在这里不能自己下定论。因为历史研究永远不可能达到水落石出、千真万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