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之后的儒家与孔孟之儒是背道而驰的!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不正确。董仲舒之后的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创新与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朮”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朮都应罢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新儒学对孔孟儒学中宣扬的“礼”“仁”“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西汉时期的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形势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之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即“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的成熟。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仍是著名的儒学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总之,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后传统儒学虽然受到挑战,但儒学家并没有与孔孟儒学背道而驰,而是不断改造、深化儒学,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