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为何被批判为“杂儒”?
儒在春秋时期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后被孔子改造成一种学术思想,叫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就像一条河流,分若干段:第一阶段,春秋时期叫孔儒,属于起步阶段,提出了仁爱思想;第二阶段叫孟儒,战国时代的孟子的孟儒发展了孔儒,提出了正义思想,所以叫孔孟之道,坚持忠君,仁爱,正义,主张王道,注意道德建设,提倡人性向上。
第三阶段叫荀儒,到战国晚期荀子时代,荀儒就是已经没有孔孟境界高了,已经承认人性有善有恶,必须德法并治。
第四阶段叫董儒,到西汉董仲舒时期,就比较复杂了,董仲舒把道家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家的五行观点,法家的观点和儒家的思想混为一锅汤的大杂烩了,提出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合一"等等思想。这种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孔孟之道,而是外儒内法,双重标准,双轨运行,后来的"刑不上代天,礼不下庶民"就是这样来的,这一套体系对皇帝独裁统治十分有利,就被汉武帝采纳了,立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孔子也被捧上了神坛,成为了圣人。
第五阶段叫朱儒。时光到了宋朝时代,朱熹,二程又往锅里加东西,取名理学,其实这一阶段的儒家只能称朱儒,朱熹重新注解了《四书五经》,加上了"格物致知","存天礼,去人欲"等理论,推导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忘,子不得不忘",“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论理,可惜宋朝时期,并没有被皇帝采纳,到了元朝也未被采纳。明朝皇帝朱元璋,认为他们朱家出了一个思想家朱熹,就把朱熹的理学被立为国教,把朱熹注意的《四书五经》列为科举考试的大纲,这个时候的儒家思想,因为已经被污染成一锅毒粥了,清朝政府延续了明制,所以明清时代皇帝们把朱熹编注的《四书五经》用于科举考试,学生们喝了朱熹的鸡汤,毒粥,只会下跪磕头了,写八股文了,人性就是这样变成奴性了。
虽然,王阳阳建立了心学,对朱程理学进行了一些纠正,但是因为心学是在民间流传,没有能力纠正朝庭的错误,一路下去,儒家这条河已经不能喝了,这锅粥也不能再吃了,最后决定把锅砸了,去西方国家借锅,另起炉灶。